猪呼吸道传染病的诊断与控制措施
2009-03-27孙殿阁冯家彬唐慧萍
孙殿阁 冯家彬 唐慧萍
2006年9月份以来,我县一些小型规模化猪场发生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现场调查、临床检查、剖检病死猪只以及实验室检验,确定了病原,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损失。现将防治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26个发病猪场,总计存栏4846头,其中妊娠母猪206头,哺乳母猪163头,哺乳仔猪984头,种公猪24头,断奶及育肥猪3469头;品种有纯种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东北民猪和杂交品种。发病集中于临断奶的仔猪和断奶育肥猪,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各场发病率不等。共发病764头,发病率15.77%(764/4846),病死104头,病死率13.61%(104/764)。病程3~24d不等,有6头猪突然死亡,个别未实施治疗而存活的猪只,长期食欲不振,生长极为缓慢,几成僵猪。
2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6℃,食欲不振,嗜睡、懒惰不爱运动,被毛粗乱无光泽;呼吸道症状由咳嗽、轻度喘息、呼吸加快到重度的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犬坐姿势。部分猪出现:四肢末端、鼻端、耳尖、腹下皮肤发红、发紫甚至发绀;喷嚏,流鼻液;腹泻。
我们共剖检27头病死猪,其中2头为突然死亡。突然死亡猪,仅见肺充血,局灶性实变区呈紫色,硬实;气管、支气管内有少量粉红色带泡沫液体。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凸隆、多汁。
其它病猪肺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前缘呈胰样变或肉样变;整个肺脏体积增大,肺水肿,小叶间胶冻样渗出;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
个别病猪呈败血症变化(2头,来自2个猪群),其中一头脾脏边缘多处黄豆粒大小紫黑色梗死灶;鼻中膈弯曲(3头,来自两群);回盲瓣附近粘膜溃疡及扣状肿(6头,来自3个猪群);肺门淋巴结异常肿大,色深,(2头未断奶猪,来自同一猪群);纤维素性胸膜肺炎(1头)。
3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16群病猪的血液,分离血清;采取病死猪扁桃体、肺、淋巴结、肝脏、脾脏等组织或病死猪,送本站化验室或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检验。确诊的疾病为:霉形体肺炎16群,传染性胸膜肺炎6群,猪瘟3群,萎缩性鼻炎2群,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1群,链球菌病1群,多杀性巴氏杆菌病1群,沙门氏扦茵病1群。各猪群均为混合感染,其中以喘气病、猪瘟、蓝耳病沙门氏菌病最为多见。
4控制措施
4.1立即严格隔离所有病猪,猪舍用维康护宝或消特灵等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d,连续15d。提高猪舍温度至21℃,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湿度和污浊气体。同时保持舍内昼夜温差小于2℃。
4.2发生猪瘟的3群猪不分大小,全群一律于后腿内侧肌肉注射猪瘟细胞培养弱毒疫苗6~8头份。发生蓝耳病的一群,用哈兽研生产的弱毒疫苗紧急预防注射。
4.3所有猪群饲料中添加酒石酸泰乐菌素0.4g/kg,阿莫西林0.35g/kg,连续使用15d后,改为土霉素0.2g/kg,连续使用7d。
5治疗
5.1出现四肢末梢变色的病猪,肌肉注射以下药物,连续使用3~5d。青霉素4~8万单位/kg体重,庆大霉素2~4mg/kg体重,每天两次。地塞米松1~2mg/kg体重,每天一次。
5.2呼吸困难的病猪,肌肉注射青霉素,同5.1,氟苯尼考20~40mg/kg体重,两天1次,地塞米松2mg/kg体重,每天1次。
5.3病猪咳嗽、呼吸困难较严重的,可使用丁胺卡那霉素10~1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d。根据病情和症状,可选用氨茶碱、呋喃苯胺酸、氯丙嗪等药物,起到扩张支气管、限制肺脏血管渗出、减轻心脏和肺脏的压力作用。
病猪采取以上预防和治疗措施,平均17d(12~23d)控制病情,但有7头猪成为僵猪。
6几点体会
6.1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是规模化养猪场防制呼吸道综合征的基本措施。猪场在发病前11~26d时,均有外进猪、更换饲料、更换饲养员的历史,其中外进猪的8个场发病较严重。
6.2严格地隔离、消毒是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首要措施。
6.3霉形体肺炎已成为猪场的共性问题,是引发其他传染病的“钥匙”病原,实施净化措施迫在眉睫。作者采取产前、产后母猪一个月投药法,有效控制了仔猪萎缩性鼻炎、喘气病,具体做法是产前7d泰乐菌素0.2g/kg、阿莫西林0.3e/kc拌料,产后用土霉素0.25g/kg,喂23d。其机理在于,产前产后给母猪投药,可明显减少母猪排出病原体,减轻对仔猪的传染,当仔猪达到23日龄后,免疫机能提高,易感染性下降,感染发病的几率降低。
6.4单一病原的呼吸道传染病已经很少,传染性呼吸道复征已成为目前规模化养猪的大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