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常见蹄病的针对性治疗
2009-03-27丁玉德唐慧萍刘丽霞
丁玉德 唐慧萍 刘丽霞
奶牛蹄病是奶牛的常见疾病,该病不仅能够影响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可以造成奶牛泌乳量的减少,繁殖力降低,淘汰率升高等不良影响。
1发病病因
奶牛蹄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虽然确切病因尚未确定,但根据临床调查情况,主要与下述原因有关。
1.1病原性感染病原感染是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一些发病的奶牛蹄病病例中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有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脆弱类杆菌和坏死杆菌,此外,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球菌、酵母菌及其它一些条件致病菌也是蹄病的病原。
1.2环境因素蹄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关,夏天雨季天气潮湿,气候炎热,牛舍条件简陋,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地面潮湿污浊,牛舍设计科学合理,奶牛长期在坚硬地面活动,这些因素均易诱发蹄病。
1.3饲养管理因素日粮营养的水平及其质量与奶牛蹄病有关,如因饲料突变,过食高能精料或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饲料,以及纤维饲料不足等因素引起的瘤胃酸中毒,可导致乳酸、组织胺、内毒素及其它血管活性物质在蹄部组织的毛细血管中分布,从而引起蹄部淤血和炎症,并刺激局部神经而产生剧烈的疼痛。此外,一些营养因素可影响敏感组织角蛋白和血管网的形成,从而发生蹄病,其中较为重要的营养成分是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铜、锌等。奶牛长时间缺乏运动,造成蹄组织血液瘀积,回流不畅,由于微循环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了蹄组织的正常代谢,致使蹄部抗病能力下降而易发蹄病。
1.4一些疾病诱发蹄病由于奶牛肢蹄缺乏保健措施,常发生蹄变形,因变形蹄部负重不均,易并发蹄病。严重的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胃肠炎、瘤胃酸中毒、霉变饲料中毒等炎性疾病可引起炎症组织的代谢紊乱,并产生大量的组织胺、乳酸、内毒素等炎性产物,从而引起蹄病。
1.5遗传因素奶牛的体型和品种也与蹄病的发生有关,品种不同,蹄病的易感性也不同,如荷兰黑白花奶牛的蹄病发病率较其它品种牛高。
2临床症状
蹄病病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蹄部的红、肿、热、痛和站立姿势不正,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急性病例奶牛表现为奶牛肢蹄局部红肿,发热,患肢不敢负重,强行运动步态强拘,弓背,蹄部温度较高,叩诊或钳压敏感,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卧地后患病肢蹄外伸,常呈侧卧姿势,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3治疗方法
奶牛蹄病的治疗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消除疾病诱发因素,如消除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原发疾病,停喂精料,清理胃肠等,并将病牛转至铺有垫草或土地面的圈舍,同时根据病情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3.1局部治疗方法治疗奶牛蹄病多采用牛蹄局部治疗的方法,该方法不仅不会在牛奶及其产品中形成药物残留,而且还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局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
蹄部外用药物疗法是治疗奶牛蹄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多用于个别患牛的治疗。治疗时首先要清洗和消毒患病蹄部,切除指(趾)间坏死组织,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打上蹄绷带,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2次/d,连用5d,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并采用热蹄浴疗法,以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治疗奶牛肢蹄病,方法简单,疗效好,见效快。其方法是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ml溶解青霉素240万~400万单位,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ml,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般连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3.2全身治疗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使用药物多为抗炎及镇痛药。如奶牛每公斤体重青霉素7万单位、双氢链霉素70mg、红霉素10mg,混合肌注能有效治疗蹄病。严重病例还可静脉输入抗生素、碳酸氢钠、葡萄糖或复方氯化钠溶液3~5d,大剂量输液对改善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口服苯海拉明0.5~1.0s,每天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