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西北部第四五积温带玉米高产栽培经验
2009-03-27陈宇岳远林赵中华
陈 宇 岳远林 赵中华
摘要:山河农场坐落在嫩江县行政辖区内,受区域气候环境限制,选择种植农作物种类十分有限。近年来,大豆市场价格走俏,导致大豆连年重迎茬耕种,产量明显下降。玉米为高效倒茬作物之一,但多年来玉米的种植效益分析明显不令人乐观。因此,如何在本区域内提高玉米种植效益一直是热门话题。本文主要阐述作者根据2008年当地玉米生育期内所使用的农艺措施与高产栽培经验进行总结,以求今后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获得更可观的产量、效益。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
一、综述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但是,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种植分布却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我国玉米划分为六个区,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本人阐述的是在黑龙江西北部种植的春玉米。
山河农场坐落在嫩江县行政辖区内,场部位于嫩江县与黑河市45公里处,正处于齐黑公路与科洛河的交叉点上。全场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9'20"~126°21'00",北纬49°00'00"~49°29'11"。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炎热、多雨、光照充足,春季风大、雨小、气候干燥,秋季气温升降剧烈,昼夜气温变化较大。相对湿度的高低对农作物的蒸腾和土壤水的供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境内作物生育季节,相对湿度比较适宜,在作物生长季节和生产季节,其光能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平均无霜期115天、日照2400~2600小时、≥10℃有效积温1900~2100℃,适合部分春玉米的生长发育。2008年我场玉米喜获丰收,平均单产1300余斤/亩。
二、栽培措施
2.1产地条件
2.1.1气候条件:当年无霜期120天,年活动有效积温2477.5℃,年降雨505毫米。
2.1.2土壤条件:土壤肥沃,耕性好,黑土。PH值为6.5~7.0,有机质含量≥5%。
2.1.3整地质量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10米宽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平方米内直径大于5厘米的土块不超过3个。达到播种状态。
2.2播种
2.2.1种子处理:用35%多克福种衣剂每100公斤种子用1.0~1.5升拌种。
2.2.2播期:玉米在5月8开始~12日结束,播深压后4~5厘米,垧保苗8~10万株,垧播量25公斤。
2.2.3品种:并单6号龙单8号
2.2.4播法:采用窝眼式或气吹式播种机精量点播。
2.3施肥
2.3.1施肥量:每亩施磷酸二铵9.8公斤,尿素12公斤,生物钾肥3.3公斤。
2.3.2施肥方法:深施肥,深度8~10厘米。
2.4田间管理
2.4.1深松:玉米出苗后不用人工定苗,要及时进行垄沟深松,深度25厘米左右,放寒,增温,灭草。
2.4.2中耕灭草:在玉米2~3叶期开始中耕,中耕做到深耕22~24厘米,中耕2--3遍。不压苗,锄净草,防止欺苗。
2.4.3玉米化学除草:玉米苗后3~5叶期进行化学除草。配方:玉农乐750~1000毫升+2.4D丁酯0.5公斤/公顷,灭草效果好,不用进行人工产地。
2.4.4在玉米抽雄期,进行航化作业,防除玉米螟。可用5%来福灵225-300毫升/公顷。
2.4.5培高垄:在玉米封垄前,有利于灭草和防倒伏。
2.4.6放秋垄:在玉米抽雄穗时,结合人工授粉,进行放秋垄或拔大草,有利于玉米授粉和消灭杂草,保证苗全,棒大,粒多,粒重。
2.5收获
2.5.1收获时间:一般在上冻后,能保持良好的垄形,玉米子粒水分25%左右开始收获。
2.5.2收获方法:联合收获。在玉米子粒含水量在25%左右时,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同时茎杆粉碎。
2.5.3产量状况:300亩地总产195吨,平均亩产1300斤。
三、产量分析
今年我场玉米获得亩产1300斤的良好产量,与历年情况做纵向对比来看,主要有以下因素:
3.1气候因素历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平均无霜期115天、≥10℃有效积温1900~2100℃,而2008年降雨505毫米、无霜期120天、年活动有效积温2477.5℃。在降雨方面没有太大出入,在无霜期方面多出5天,有效积温高出历年平均340余度,因此,生育期的延长、活动有效积温的增加,是增产的因素之一。
3.2密植因素历年我场播种密度一般在6~7万株/公顷,2008年我场在密植方面考虑到合理的以密增产,播种密度为8~10万株/公顷,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合理扩大密植尺度是玉米增产的因素之一。
3.3技术因素在生育期内,我场对玉米生产严格了作业规程,提高了质量标准,从播种前种子选择、处理、机械调试等准备工作,到中耕、化除等田间作业,直至收获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我场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