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身边的岁月

2009-03-25栾承舟

当代小说 2009年2期
关键词:回城知青村庄

栾承舟

我是从一件美好的往事出发来到母校的。在这个五月的双休日的上午,整个校区静悄悄地,只有白杨叶子像个上了年纪的校工,絮絮地诉说着多年前的一切。操场边上。处处丛生着嫩黄的草,高高低低地,摇出一片芬芳。垂柳依依。其情也真其爱也暖,随风摇曳如同少女的腰肢。白杨、槐树的枝头上,鸟雀们梳理着羽毛,间或倏地起飞,饶有兴趣地追逐着潇洒来去的柳絮。多年以前。在这里,即墨县移风公社的知青曾隆重而热闹地举行过运动会,他们统一着装。男的轩昂,女的漂亮,与村子里我们身边那些男女相比。便有天壤之别。如果说他们是凤。那么,那些人就是鸡了,他们的美和率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一边看着他们在场上如风来去。一边高喊。青岛大熳真浪张,尼龙袜子穿四双。的俚语。她们也不以为忤。依然那么透明地笑着,跳着,依然那么认真比赛。自那以后,一些触动情肠的往事、一些让人怀想的笑声就永远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树木和庄稼的骨骼里。

他们来插队的时候也是春天。我们喊着口号,竟还没有来得及看清他们的脸庞,载着他们的汽车就忽地一下从我们的身边飞驰而过。他们去了我们的邻村,在那里一直待到知青返城,上山下乡运动落幕。

不久,这些来自都市的学生们就给偏远、落后、困境中的农村带来了一股无处不在的新奇。他们的装束。他们说话的声音。甚至走路的姿势,都使我们觉得奇特。别致。在大田里做活,在村街上走路,我们也总是能够觉出他们的优秀来。自然而然地,我们将他们确定为自己的精神向导。一天傍晚。一个身材瘦弱、修长的知青来到了我们村头,手捧一管竹笛咿咿呀呀吹奏起来,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一圈人。在那优美、忧伤的曲调中,大家如痴如醉。后来,我们知道,这个人的父母都是右派,被关进了牛棚,家中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只好上山下乡,到我们公社来插队落户。那天收工后,他在回知青点的路上看见了我们村的叶子姑姑,刹那间不由呆了,一腔心思竟牢牢系在了美丽的叶子姑姑身上。他尾随着她进了村。吃过晚饭再次来到了我们村头。还别说,他的笛声真的捉住了叶子姑姑的心。但他们后来并没有搞成对象,叶子姑姑的老爹死活不答应。说来他倒不是嫌知青的父母是什么右派,只是觉得自己的女儿无论是身份、学识还是门庭都与眼前这个修长的小伙子差距太大,俩人绝对过不到头。自己的女儿除了漂亮,还有什么?而漂亮是多么靠不住的东西啊,于是事情不了了之。

关于知青的话语渐渐地多了起来。邻近村庄安排了一位家庭妇女给他们专职做饭。这位妇女后来成为我的岳母。她说,绝大多数的知青都是品行挺好的年轻人,他们在大田里出力流汗。在生活上也不太挑剔。再说,村里为他们盖了新房。定期改善生活,经常吃些肉啊鱼啊什么的。他们的居住啊生活啊比村里的老百姓幸福多了。甚至超过了他们城市家中的水平。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那些女知青还来帮她挑水、烧火、和面什么的。他们也利用自己的便利,为村中不少人家代买了许多尼龙袜、雨靴、手电、饭盒以及钟表、自行车等紧缺商品。他们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就是整个村子的节日。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存在于知青中的许多问题还是渐渐暴露出来。大家喜欢他们,也反感他们。不理解他们。他们离开自己的家。远离父母,生活的寂寞。精神的空虚。对前途的绝望,构成这个群体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的心。同整个村子的色调是一致的。灰暗而沉闷。他们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也为一些鸡毛蒜皮打打闹闹:有时也为了出工、恋爱、生活、回城等琐事。不时闹出一些花边新闻,成为邻里四村茶余饭后的谈资。两年之后。他们基本融入了农村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准农民。偶尔,他们也像村中青年一样。会在某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到村中或外村偷鸡摸狗,然后,悄悄撬开伙房的门,将猎物洗剥干净煮上;然后。再悄悄敲开小卖部的门买几瓶白酒。慷慨高歌、大快朵颐直至月上柳梢。有好几次。我徘徊在知青点的门外。一边透过栅栏大门往里窥望,一边不停地为自己寻找着进去看看的理由。多年了,竟一次也没有成功。这个梦。在我的心中藏了若干年。

他们插队的村庄是全公社经济条件最好的,同时,因了他们的到来,我们竟可以每周看上一次电影,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感奋的事情啊!电影开演后,便会不时从黑暗中传出一连串的惊叫,紧接着就会传来一阵口哨,一阵大笑。大家知道。尖叫者都是临近村庄最美丽的姑娘。她们的惊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恼怒,而是显得有一些儿夸张。透出隐隐的羞涩和兴奋。真个是欲拥还拒。羞涩生春,一个少女的情怀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用说,恶作剧的就是那些男知青了。一次,村中一位退伍军人戴着一顶别致的的确良军帽出现在电影场上,知青们一见不由两眼放光。他们一齐动手,将他的军帽摘下来乱抛。时间不长,竟在无边的黑暗和攒动的人头中不见了踪影。退伍军人找了村庄书记和知青点负责人,都没有结果,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那时,城市乡村的日子紧巴,精神生活凄惶。知青们苦中作乐,不时就会弄出一些事情来。一次,知青点厨房里少了几斤花生油。知青们互相猜疑,后来竟私自查起房来。还别说,油在一个知青的床下找到了。这个知青也是一个刚烈之人,一气之下服药自尽,留下一个难解的谜团困惑着所有的人。岳母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没了,再说,这小伙是多么老实憨厚的一个人啊,他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是他一时糊涂还是别人栽赃陷害,死了,可就什么也说不清了。他的父母坐车过来看了看他。竟一句话没说,带着他的遗物匆匆离开了村庄。没有悲伤和眼泪。他们肯定认为,儿子给家庭带来了羞辱。使他们无法面对村中的农民,无颜面对儿子的同伴。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不久,一件震动乡里的事情再次攫紧了我们的心灵。一天,邻村的几个同学极为神秘地呆在一起,脸上都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愕然,一种令人不安的凝重。一个在该村窑厂干活的女知青。一个多么漂亮的仙女啊,竟然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村中一个有妇之夫。开始,他见她纤弱。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关怀,对她呵护有加。一来二去,竟擦出了火花。一次。两人在大沽河畔的砖林里休息。一时间情不自禁,年已不惑的他与二八年华的她完全沉浸在一种柔曼的缱绻之中,完全没有注意近处有一双盯了他们好久的眼睛。傍晚时分,公安局的警车呜呜叫着一路开进了村庄。她坚称是自己主动,跟他没有丝毫关系。但是,他仍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名被判刑六年。自那时起,满怀歉疚的她便经常上门与他的妻子做伴。教他的儿子做作业,直到回城的那一天。两个善良的女人。用一腔真情和宽容谱写了一曲理解之歌。

不久,四人帮垮台了;又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此时,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性转折中。边疆、农村的近千万名知青,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个强劲的返城风。1978年12月,西双版纳垦区景洪农场一千多名上海知青抵达昆明,在昆明火车站卧轨,导致由昆明发往北京的列车中断运行72小时。勐腊农场部分职工砍断近百株橡胶树,勐定农场七千名知青集体罢工。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垦总局赵局长星夜赶到勐定农场时,一千多名男女知青黑压压地跪了一大片,他们用嘶哑、呜咽的声音喊着:“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家!”赵局长老泪纵横。拉着一位知青的手,哽咽着却是那么郑重地向跪在地上的知青保证:“你们的合理要求是可以得到解决的!”1979年1月底,在中央指示下,北京、上海、四川、云南的领导人和知青办负责人在昆明参加了紧急会议,决定由原动员地区尽快分批接受云南农场知青回城的决定。与此同时。回城风迅速刮向北大荒,刮向海南岛。刮向全国农村。到了1980年,轰轰烈烈了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曾经那么深刻影响了我们一生的知青大哥大姐,也回到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家。在他们的身边。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我们渐渐长大了。

命运真是一位奇异的造化大师。1981年6月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分配到这个知青曾经插队的村庄任教。一个星期天。我起了个大早,在太阳升起之前,悄悄地去了知青们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大院,我要去圆自己那个并不久远的梦,进到那个院落里去好好看看,当年知青们生活过的地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看门大爷开了门,我走进去,院中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一切都使我既陌生又真切。看门大爷陪着我。一一指点给我看。说这是宿舍。这是伙房,渐渐地,我的心竟奇怪地没有了刚刚踏进大门时的那种新奇。时间仅仅过了不到两年,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在这个春日温馨、清凉的早晨,我忽然觉得多年前的自己竟是那样的幼稚而可笑。漫天花语与新鲜的阳光。在昨天和明天之间。将我面前的这个早晨渲染得如此生机勃勃。据说。村里即将在这里开办一家织布厂。设备、原料、销售都由回城知青一手经管。工业化的曙光,市场经济的曙光。真的要从大沽河畔的农耕中,从满坡玉米和原始丛林中冉冉升起么?

猜你喜欢

回城知青村庄
吴志讧
晨早
呼,吸
我的小村庄
工业“回城”,释放什么信号
村庄,你好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