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方法
2009-03-25李正阳
李正阳
【摘 要】按主体教育的观点,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自然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伟大使命。为此本文探讨了思想品德教学中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学生 主体性
一、尊重学生思想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
1.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
情感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改变“美德袋”式的被动接受,就要强调“感悟”,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悟出做人的道理,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
2.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在双向交流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如所说答案与众不同,教师要予以尊重和保护,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真正的创造性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然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而随之加强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德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学做事,学做人。
3.对学生要有适度宽容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不能“只叫举手的学生,只训练会做的孩子”,大多数学生愿意在思想品德课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当然,差异是存在的,成功教育并不意味着孩子不犯错误,不答错题,而是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能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耽误时间”,不要怨他们答不出教师期待的答案,而是在孩子尚未学懂之前,还要有一定耐心,不断启发,相机诱导,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动脑,学会创造,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对惰性较强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师宜不露痕迹地加以暗示,架设桥梁,给他们创设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胜利者”的机会,使他们在惊讶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会“创造”的好处,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多一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
这样,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习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设计开放性的习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习题设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验教师教学情况的优劣,同时也能巩固强化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为此我在习题设计中特别注意一些开放性、灵活性习题的设计。如“依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看法或上述材料告诉你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再如,“请你为相关部门献计献策或提出合理化建议,或你认为来如何解决某种问题,你应如何做”;又如“请你设计宣传标语或口号,拟写发言提纲或活动内容,为辩论双方拟辨题”……这些习题的设计,答案往往是多元的,不唯一的,开放的、灵活的。经过大量的此类训练,学生的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口号标语,新颖而有力;建议计策,合理而可行;启发认识,切题而多元。学生的许多种答案,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这正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和能力的又一次展现和提升。
三、为学生创设展示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1.让学生登上讲台
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一些内容简单、条理清楚、容易把握的部分,让学生代替老师讲课。为了上好课、当好小老师,同学们都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准备各个环节,为使自己的课上的精彩,同学们还动用自己的储蓄,购买一些教辅材料,如磁带、图片等,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和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劳动的艰辛,拉近了师生关系。
2.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和中考的需要,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整理与教材有关的时政材料及新闻热点。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贴等方式收集并定期展示,交流评比,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或看报剪报或听新闻录音然后形成文字。从此,半月谈、时事杂志成了同学们的抢手书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成了他们热心关注的节目。同学们都用心收集,精心编整。有的同学还分门别类,图文并茂,整理得很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才华。
3.让学生走向社会,为发挥主体性作用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创新必须立足现实,那么要了解现实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我根据教材要求和本地实际,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关于资源环境问题,我组织学生考察了本地的造纸厂进而了解本地的水资源污染及开发利用情况;再如关于改革开放问题,组织学生采访本村村民或自己的家庭成员,了解本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及现在存在的问题。这些活动为同学们创造性的解答相关问题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如在走访本村村民、了解改革开放的变化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今年的时政热点,就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有的同学提出“要加大农村的科技投入、人才发挥,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民主意识”,特别是提出了“在加强村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可以聘请相关的大中专毕业生参与村级管理”这些具体而具有创意的见解。总之让学生走向社会,不仅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