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09-03-25余安吉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语文教学

余安吉

[摘要] 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领悟,逐步形成综合就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以及生存拓展能力,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充分挖掘其内涵,促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学生 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领悟,逐步形成综合就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以及生存拓展能力,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充分挖掘其内涵,促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文本失去了原色。从课文划分段落到找中心句,从讲词语的意思到讲句子的意思。老师们一切从完成教学任务和考试的重点出发,求大求全,而这样做往往学生得到的是粗浅的认识,而并没能真正读懂文本和领悟文章内在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教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从那淡淡的荷塘和淡淡的月色以及淡淡的忧愁中体会作者文字的清新自然,感受当时旧中国知识分子困顿于中庸的愁绪、孤独、彷徨,可是我们不少语文教师教学本文时,将指导学生欣赏文本重点放在“荷塘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两幅画面上,将学生阅读的重点放在《采莲歌》及《西洲曲》的理解上,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被老师的讲解和处理得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与意义。

所以,笔者以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传授基本知识和语文应用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及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

中等职业教育其意义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可是,目前不少学校教育却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而这往往造成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失衡。当年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学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等,一个个悲剧的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深思。

在各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语文课本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分法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思想,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主义,有“之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代学生所缺失和需要学习的。

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对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不足或爱好不广泛。也不是学校多开几门选修课的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现在学生从社会各个渠道接收的信息量和知识面以及起本身的智力发展,毫无疑问比上几代人要宽与高得多。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生的意志力有所减弱,学习的动力逐渐减小了,而由于受周围环境影响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缺乏体验的空间,当代文明的成果与他们周围的生存环境没有切身的创造性关联,而他们的生活保障又来自父辈的关怀。换句话来说,现代学生几乎不存在在自身责任感的驱动下去表述意志并实现行为的机会。失去了这样的锤炼机会,是对青少年健康身心形成的严重制约:我们中国孩子的问题是“学不学”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学”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而仅局限于一些教育技巧或方法上的探索上,是无法促进教育的长远发展的。

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意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而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形式,应在德与智的结合中,使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潜移默化地融于自由的认知活动中。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要结合教材,用心搜集语文书本以外相关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二,要积极研究教材教法,增强教育效果。

例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教者在指导学生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时,不但要说出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同情,又要让学生明白,杜甫当时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着想,而是出于一种强烈的爱憎情怀。虽然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可是却能心里想着别人。作为一名中国古代的诗人心里都能时刻牵挂着黎民百姓并为别人而甘愿牺牲个人,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胸怀天下、心系祖国和他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人性的真善美,在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人生格言。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场景与事件,了解并感受人世间的丑恶、冷暖,感受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美好的情感;所谓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甄别人事真伪,分清事理曲直,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端正;所谓美,当是人生最高境界的精神感悟,有了美的意识与体验,学生就能描绘出多彩壮丽的人生画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而能将真善美集于一身,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活教材。应该说,美是语文教学的精髓、灵魂。那暗藏于文字中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语调、韵律使人仿佛听到美轮美奂般音乐心情激荡;还有那字里行间流淌于心底的抒情、议论,却能使你读悟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对自由、光明、博爱的向往与追求等。而这一切正是语文文本中美的提炼,美的感悟,美的升华。

语文课本中关于美的素材实在太多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来客观正确理解和鉴赏美。如吟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些纸短情长的诗词佳句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及学生现代生活环境感受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向往。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