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之哲学探微

2009-03-25何生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哲学马克思主义

何生杰

【摘要】科学发展观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系统论和对立统一规律等一系列的哲学原理。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哲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思想认识水平,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当前,思想理论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真正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充满哲学意蕴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①通过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加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也已形成了严整的科学体系,体现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就其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二个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项发展理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统筹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贯穿整个科学发展观的纲,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来引导和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相互制肘,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当今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价值理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因此,人是他们自身社会关系和历史过程的主体,是他们自身社会关系和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只有作为“人化”的自然和“实现人的本质”的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那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③这里所说的“无”,其意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反对以零增长求环保的为环保而环保的极端环保主义,也反对以物化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狭隘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而要坚持以代内代际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微观办事,都必须始终把人摆在第一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④离开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

当前,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每个角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把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其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就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就必须经受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各领域等等,无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是兼顾发展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全面发展,唯此整个社会才能实现整体进步。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发展,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强调“五个统筹”,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促进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看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等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交融的。联想到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反思因片面追求GDP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贫富差距拉大等等,无论是动机不纯还是初衷良好,都是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片面地谋求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而受到的惩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着眼于全局,把握好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消除掉各种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因素,才能保证我们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协调的,而且是可持续的。

代内代际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最根本的规律。人与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可否认,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同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同样要跟最低等的细菌病毒一起遵守最基本的食物链规则,人跟自然是一体的,或者简单说:人类就是自然。破坏自然,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灭。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坚持了把发展作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统一起来,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也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科学发展观在目标上注重“可持续”,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坚决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我们在当代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付诸实践找到了现实途径。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解决各种矛盾,做到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事实将证明,科学发展观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而获得灵性充满生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也必将通过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大地上的付诸实践而异彩纷呈更显魅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化党委宣传部)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179页。

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