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2009-03-25陈颖
陈 颖
没有谁比灾区的人们更能体会“过年”这个词的分量,没有谁比灾区的孩子,更能体会“回家”这句话的温暖。
回家过年,孩子们带回来的不只是年味,不只是团圆,还有社会承载在他们身上的温暖和爱,以及一颗颗感恩的心。
凛冽的寒风,翘首以盼的父母,闹喳喳的孩子们,不停挥动的大手小手,此起彼伏的呼喊……
春节前夕,在车站,在新家,在废墟中的菜地前,在新生的炉火边,他们喜极而泣,破涕为笑,成为这个季节最动人的表情。置漩口中学回家了
漩口中学回家了!2008年12月18日,成都火车北站出站口,漩口中学1100余名师生从山西乘火车回到成都。春节后,他们还将回到长治继续学习。
“汶川县映秀璇口中学”,那块经历过覆顶之灾的校牌,2008年7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山西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
这是全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成建制整体搬迁的赈灾学校。漩口中学的孩子们将在该校完成3-5年的学业,期间所有校内开销全部免费。春节将至,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所有的师生回到灾区老家与家人共度春节。
12月18日,从早上开始,成都火车北站的出站口前就陆续聚集了众多来自地震重灾区映秀的家长。家住映秀银杏乡的罗国芳凌晨5点就从映秀出发赶往成都,在火车站等了五六个小时之后,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你长胖了。”一只手摸着儿子红润的脸蛋,一只手擦着自己的眼泪,罗国芳高兴得哭了。
罗国芳家里的房子在地震之后都垮了,目前住在自建的板房里,前不久村上又发了塑料布,正好把房子多处漏缝的地方补补。来成都接儿子之前,罗国芳就用砖头和木板为儿子铺上了简易的床铺。儿子回来,再简陋那也是他们幸福的家。
跟着孩子们搬到长治的还有漩口中学的老师们。
林江海是一位班主任,个子不高、精神气十足。林老师一家三口,分居三地。妻子留在汶川忙着重建,孩子被安置到成都的学校上课,他自己却带学生到长治。
“这次能回到老家过年,跟妻儿团圆,我高兴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更别说孩子们了。”林老师说,“能全校搬到长治,能在寒假举校返乡,我们的学生得到的不只是课桌,还有背后的关爱、慈爱、友爱、博爱!”
和爸爸一起为家乡出力
王斌,2008年12月31节日随父亲王家诚从北京返回灾区老家过年,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早就盼着儿子孙子回来。
春节后满14岁的王斌,本是北川的初二学生,他的妈妈在地震中丧生,地震后,王斌独自来到父亲打工的北京。
不能干等着孩子的学校修好,更不能让孩子闲着没事,王家诚托工友的老板让王斌暂时在一所中学学习,也就是借读。
突然来到北京,饮食不习惯,普通话不流利,教材不一样,“北京的初二课程我跟不上。”王斌有点沮丧。于是,跟学校协商,随初一的学生一道学习,教材是从初二学生那借来的。
同学们知道王斌是从灾区来的,都很关心他。下课后都来找王斌玩,时间稍长一些,王斌开始习惯北京的借读生活。
返乡前,王斌所借读的学校领导表示,只要王斌愿意,还可以借读较长一段时间。可王斌和他的父亲都拒绝了学校的好意。
尽管北京学校的老师同学们对自己都很友好,可以前的同学和小伙伴们都基本在四川;尽管可以常跟爷爷奶奶通电话,可妈妈不在了,王斌还是想留在家乡照顾爷爷奶奶……
王家诚这次返乡还有一个目的,在绵阳为儿子联系一所合适的中学。家乡正在加大灾后重建,自己留在家乡找份工,既可以为家乡重建出份力,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我们有颗感恩的心
这次回家过年,宋元玲和罗松宝都给自己的父母带了杭州的特产,也给以前邻居的小伙伴们带了些礼物。
与杭州中策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的宿舍相比,自家在灾区的简陋临时住房显得异常寒碜,在杭州过惯了“好日子”,孩子们能习惯吗?
“再寒碜也是自己的家。我们能过苦日子。能与家人团聚,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宋元玲微笑着说。
杭州,对于极少走出过四川的孩子来说,异常陌生。
宋元玲本来是广元市青川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1班的学生,地震让她成了杭州中策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从没出过这么远的门,但我和同学们都知道已经发生了什么,我们要认真学习,让家乡的亲人放心。”宋元玲面带微笑。
和在青川一样,宋元玲和她的同学们被安排在同一个班。沈玉韵被选中作为这个特殊集体的班主任,她原来是中策职业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站长。
但在半个月之内,沈玉韵所做的和一个普通班主任没什么两样。“比我之前预想的要好得多”。
到了杭州不到10天,一些孩子已经知道附近哪有超市、哪有学习用品店了。
“这个学校可真大,附近也能买到我们想买的东西。”罗松宝感叹,“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地震后,罗松宝离开家到杭州时,罗松宝的父亲花了一下午帮他收拾了几大包的衣物,但到杭州后才发现根本用不上。除了学校准备的各种日常用品,抵达杭州当天,当地的移动公司就向孩子们提供了每人500元的超市购物券,学校则发给每人100元的生活费,以及一个月的伙食费。
“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们要感恩,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我们也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更要适应这种变换的环境。”罗松宝说起话来像个小大人。
在迁返往来中成长
“从地震中幸存的每一个孩子,心灵都经受了比常人更深重的伤害,到外地借读更让他们无所适从。”浙江心理学专家徐青说,“同学问的友爱、老师的慈爱、社会的关爱,就是这些灾区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在“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重建行动国际论坛”上,日本地震心理救援首席专家富永良喜教授认为,学生外迁在震后是比较好的办法,但对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就未必是好办法了,甚至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失衡。
正因为此,迁往地的学校和老师们都很关注灾区学生的心理问题,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在异地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正因为此,相关教育部门也已经或正在针对震后出台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对返乡学生的合理安置、返乡学生的心理疏导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快速应对。
李芳是灾区江油的一名老师,对学生的际遇深有感触。她说,地震让孩子们“一波三折”,迁了又返,这样已经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造成影响,所以学生回到原地后,要特别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所幸的是,大多数回来的孩子都好像长大了,但我们不能忽略他们以后的成长。”李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