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报考指南
2009-03-25任祥宁
任祥宁
我国的高校招生改革中,一种全新的形式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就是高职。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俗称“半壁江山”。然而,时至今日,高职还不能完全被社会理解。本文就高职招生涉及的方面给予解读,期待能为考生报考有所启示。
一、常见问题解答
问:高职高专教育实行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
国家主要负责高职高专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制订基本统一的质量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年度指导性计划,并进行监督检查。
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和承办学校有哪些?
答: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模式的原则办学。现阶段,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
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怎样确定的?
答: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
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情况如何?
答: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校学生的管理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问: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为几年?
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适当延长。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问:对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收费,国家有何规定?
答: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收费标准,均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物价因素自行确定。
问:怎样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
答: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并与普通大专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怎么确定的?
答: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逐步“上移”,这是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总趋势。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大专层次。
问: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答: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不包分配,实行学校推荐、自主择业。教育部已经发文,本专科毕业生将不再发《毕业派遣证》,而代之以《就业报到证》。就业后可以当干部,也可以当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有关政策确定。
问:高职毕业生要接受继续教育有哪些途径?
答: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报考本科(专升本)、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
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类型特征鲜明: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从2003、2004年开始,作为高级基础技术人员的主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的机械、电子、数控、精密机床等与制造业相关的专科毕业生,受到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争抢,就业形势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以宁波高职高专模具加工类专业毕业生的薪酬为例,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工资起点一般在2000元左右,一年后其工资标准将达到3000元。人事部全国人才市场的统计表明,营销、计算机、金融等人才需求大户继续保持长盛不衰的吸纳力,而秘书与办公室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人员、销售等职业供求矛盾突出,求职者竞争激烈。文科类毕业生大部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改行者居多。
2、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根据资料统计,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我国城镇就业总规模的75%左右。外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走向看,大多数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浙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其民营企业占据大半江山。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走势看好,毕业生到非公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长。
3、社会认可“双证”:持证上岗,就业不愁。根据调查反馈,在被调查的110个专业中,实施“双证书”制度的专业覆盖率为70.91%,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福建省2004年起在各类职业院校中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山东省从2005年起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4、难度初见缓解:高职高专就业率赶上本科。从有关省份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得知,毕业生就业率“高职赶上本科”、“高职超过本科”的报道一再出现。
5、产学途径趋畅:订单培养渐成强势。近几年就业压力大、就业规模大、增幅比例大的客观条件下,高职高专教育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其重要原因就是产学结合的办学途径进一步畅通。在高职高专毕业生正式进入人才市场之前,已有一部分毕业生被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所接收。“订单培养”由南到北,全面开花:数量逐渐增大;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时间开始前移,即由过去二、三年级移至一年级或在招生时即订单;特点突出,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订单”教育(工科类订单数量遥遥领先)更为普遍。
6、才市趋于理智:需求方主动降低门槛。鉴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等用人单位出于对人才类型的特殊需要,已经开始从过去的单纯“看学历选人才”而转向“以能力选人才”。人才市场眼下与前几年的招聘条件相比较,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历愈发淡化,能力(实践与经验)陡然走俏,而这一要求恰恰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强项。
7、观念得以改变:眼界放宽去就业。择业观念的改变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压力。社会就业难度大,高职高专就业更难。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毕业生心理压力,使毕业生由自卑、自弃进而引发出自省、自觉。二是推力。教育部及各省的政策措施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推动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深入进行。三是动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岗位技能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增强,强化并形成了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考验、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