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黄宾虹的艺术比较
2009-03-25王凯
王 凯
摘要:梵高与黄宾虹,同时代的两个人,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两种绘画样式却同时走进了笔者的视野。本文主要对他们的艺术做一不成熟的比较,其重点在于作画的态度和构成绘画基本元素的用笔和用色。当然,这种比较也只是笔者的一个浅显的尝试而已。
关键词:梵高黄宾虹热爱变革
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15-01
说到梵高——最多的也许是他的自杀及其作品在死后所卖出的天价。他的自杀似乎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梵高正是在这种痛苦与清醒之间的游走,才有了他非凡的成就。
至于黄宾虹,可以说是振起我国近代山水画的第一个关键画家。这位历经清代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经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人,结束了山水画坛自明清以来衰微萎靡的旧状态,开启了中国山水画雄浑苍茫、大气磅礴的新生之路。
虽然梵高的自杀在部分人心中是种逃避的表现,但是他的人品和作品又完全是其相反的表现。首先是他的态度。众所周知,梵高对待任何事的态度都是极其认真和诚恳的。他常常背着画架拿着画具到户外写生,这也应证了他的选材大多是贴近生活的一些小场景,像《星夜》、《向日葵》等。他的构图,和大多数印象派画家一样,突破旧有的古典艺术讲究舞台戏剧化效果的宏大场面,多做架上小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尤其是那种偶然间的一瞥作为审视对象,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构图方式与传统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生动了许多。
比梵高稍晚十几年的黄宾虹在对画画的态度上就更是近乎苛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人作画,想得到而画不出,此乃功力欠到。画出妙处,并非有意获得,此乃偶然为之,非功力所及。学画不可有半点虚假,如大厦筑基,定要踏踏实实。”他注重观察大自然,更深知要变革古人非到大自然中去觅取变法的钥匙和灵感的火花,只有出自“造化”,出自生活的达到通境会神、境玄内美、物我两忘境界的艺术创造才是最具生命力的。黄宾虹一生曾九到黄山,五游九华,四登泰岳。每到一地,观其山川风土,把师古人与师造化互为契合。他深有体会地说:“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正是他这种踏实认真的态度,实践了他“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高,无以言境界”的铭言。也正是两者对绘画的这股认真、肯定的态度,让笔者更加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无论是油画还是山水画,给我们提供的都是视觉图像,并从而使我们产生相应的视觉感受。构成视觉图像的元素可能是多样的,或截然不同的,但就感受而言,却是可比较的。
油画的构成元素有色彩、造型、构图、笔触(用笔)。在古典的油画里,造型与构图是画面的灵魂,它们可以直接决定一幅画的优劣。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色彩是自印象派以来才真正出现在画布上,并成为主要的构成元素,其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随着色彩的出现或被解放,笔触(用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更成为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梵高的画,用笔用色皆纯粹、不拖沓、有力度。如《向日葵》,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地笔触式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在这种粗厚、单纯中却又充满智慧和灵气。《星夜》中线条的流动性配合互补色的运用,给人一种生动而又静谧之感。每当看梵高的作品时,无不跃跃欲试的想要融入到他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任何物体都不再是它本身,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中国画更是有其具体内容的,注重笔墨、构图、气韵、意象等等。对于中国的山水画,黄宾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笔墨铸魂,即“国画的最高境界,就要有笔墨”。他一生苦练笔墨,并总结出“五笔七墨”的笔墨方法,即“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七墨”则指的是: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这些笔墨方法在黄宾虹的画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气畅神荡。
与梵高的画相比,黄宾虹的作品显得更为密实凝重,所以才有“浑厚华滋”之说。有时看似毫不经意的一笔也像是“铁划银钩”,不可移易却又活泼洒脱。这是中国绘画中理想的却又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但厚重、灵动同时臻于极致,而又能如此密合无间地融合在一起,只黄宾虹一人而已。
国画的“笔痕墨线”与西画的“笔触块面”,只要是率性为之,应该都是人的情感思绪律动的轨迹。梵高的贡献在于他对生命的爱,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一生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和摧残,世俗意义上的“失败”都被他遇到了。但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价值,他的奇迹,引领着西方绘画前进的步伐。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生命!黄宾虹的贡献在于使一个处于油尽灯枯下的绘画样式重新焕发了生机。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上,由弱到强的气势也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其他画家望而兴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