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把中华经典融于血脉之中

2009-03-25聂晓轩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贝尔斯古典文学李渔

雅斯贝尔斯在谈到对教育的内容选择时,对西方古典文学经典的价值做了非常精当的概括,他说:“西方人应该把古希腊、罗马世界和圣经作为自己的家。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邃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生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谁要是不知道古希腊罗马,谁就仍停留在蒙昧野蛮中。”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不懂得西方古典文学经典的西方人根本不能被称之为文明人,因为他们失去了精神的家园。笔者套用一下雅斯贝尔斯的观点,难道不懂得中华古典文学经典的中国人就配称之为中国人吗?因此,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让中华古典文学经典融于自己的血脉之中。

语文教师不仅仅要让中华古典文学经典融于自己的血脉,还要唤起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学经典的热爱,担负起文学教育的光荣使命。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除了五经之首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都是历代传诵的文学教材或科举考试的科目。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美朴实的《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瑰丽神奇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此后,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源源不断各领风骚。在唐代,普通的农家老妇也会背诵白乐天的诗歌;在宋代,凡有水井处,就有人唱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在今天,哪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会没有流淌着几句唐诗宋词呢?

二千多年前中国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孔夫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读诗可以“感发志意”,启发思考;可以“考见得失”,认识社会;可以“群居切磋”,交流合作;可以“怨刺上政”,干预政治。眼前可用来侍奉父亲,尽孝道;将来可侍奉国君,尽忠报国,还可以认识动植物的名称。概而言之,就是增进知识,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经常浸润于中华古典文学经典之中,让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名句烂熟于胸,在课堂上和日常的言谈之中,能够顺手拈来脱口而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喜爱,这种喜爱甚至终身难忘。笔者读中学的时候,特级教师黄陶之先生教我们,他每逢讲古典诗文,总是把课本和讲义合上,声情并茂地背诵一遍课文之后,再旁征博引地娓娓道来,从头至尾不用看一下原文和讲义。黄陶之先生教我们三年,我们三年的语文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二十年过去了,音容笑貌还如在眼前。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仅仅熟悉一些古典诗文的名篇名句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这些名篇名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这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宋祁本人也因之而获得了“闹尚书”的雅号。但是对这一个“闹”字,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评价。李渔批判道:“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王国维则赞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现在,我们大多直觉“闹”字用得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无疑,仅限于此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出“闹”字到底好在哪里,这样学生自己也就能评价其优劣了。

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此分析道:“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他把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通感”的方式,这就准确地解释了“闹”字为何用得好的缘故。他还指出上句“绿杨烟外晓寒轻”之“轻”用的是同样手法,“把温度写得好像可以称斤论两”。但李渔没有对它进行批评,王国维亦没有为之叫好。

对“闹”字的评价,李渔从避俗字的角度批评,王国维从意境角度赞之,但这种意境较为空灵,不易为学生把握。说到底,李渔和王国维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这种现象都没有从理论上抽象,只是就字论字,或者仅凭直觉,评价当然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有钱钟书说出了一个所以然。

聂晓轩,江西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教师。

猜你喜欢

贝尔斯古典文学李渔
更正说明
暮年左宗棠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重要启事
智珠二则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
荷兰74岁前首相仰面摔在红毯上
美媒狂揭“屠村”士兵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