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阅读教学仍需训练

2009-03-25张贵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创造性

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的互动交流过程。这种教学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多角度的思考。它体现的特点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解除了许多思想桎梏,运用了“感知”、“体验”、“领悟”等不少新的教学方法,显示出了教学策略的创造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忽视“训练”就是问题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训练”一词虽然在标准中只出现了这么一次,但它却出现在很重要的地方,显示出训练的重要作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然而这一点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训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大敌,因此课堂上不再进行“训练”,致使语文课只见人文性,不见工具性。这种疏于语言文字的掌握、积累、运用的教学,造成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难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呼吁:创造性阅读教学仍需“训练”。

《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语文作为学科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地理解别人、表达自己。呈现在语文学科中的言语,即课本上的课文,在形态上与其他学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立足点却有根本不同。具体表现在:语文以言语形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课程则以言语内容作为各自的教学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选入课本,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石拱桥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适当练习学会写说明文。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言语形式,用以理解和表达,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之所在。

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工具性,哪来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因此而失去灵魂。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忽视语言文字的识记、运用,忽视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教学如空中楼阁。有位教师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没有教学生认读生字,没有点拨诗中难懂的词句,没有教学生读诗歌、背诗歌,没有讲解诗歌的内容,竟然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唱有关黄河的歌,画有关黄河的画,讲有关黄河的故事,并美其名曰“创造性教学”。试想,学生不认读文中的生字,不懂诗中词句的意思,没有深入文意,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能感悟出诗句语言的魅力和意境的深远吗?我想,唱歌,画画,讲故事等形式不能让学生学会生字、学会词语的,不能使学生理解诗句意义的。而作为工具性的字、词、句,只有靠认读、书写、组词说话等方式的训练而得。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宜于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当我们切实把语文当作重要的交际工具来学习时,这意味着在实际情景中的扎扎实实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里讲的“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就是指有效的“训练”。比如学习汽车驾驶,让学习者不断地学习交通规则和书本上的驾驶方法,远离汽车,远离道路,是万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恰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训练”的意思是: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养,使之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训”是教师的职责,“练”是学生的义务。“训”具有导航性,“练”具有实践性,只要“训”有计划、有方法,“练”就有效果。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上,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张贵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创造性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