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

2009-03-25张秀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人文文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性质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发展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因此,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从重视人的培养,关注人的塑造这一观念出发,重视学生感悟熏陶,重视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创设和谐氛围,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审美的情感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架起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

一、丰富内涵 提升素质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一条随时能给予学生一杯水的潺潺小溪。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只有教师的积累深厚了,才能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极为关键。

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广博极富人格魅力的人,读书是唯一的途径,大量的阅读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必要前提。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品读中外名著,名人传记。尤其应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名人以及历史背景烂熟于胸。教师要掌握的不只是教参上的点滴介绍,还应了解这些名人详细的生平事迹、种种精神面貌以及人格魅力。这样,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时,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讲述,而是将形象丰满的作者由远及近的推至学生的眼前,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二、激趣导引 润物无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课前导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怎样创设情境?一段饱含激情的朗诵,一曲动人心魄的背景音乐,一段经过剪辑的背景材料,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都可以攫住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在讲授《黄河颂》时先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灿烂文化,再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中冼星海谱写《黄河大合唱》这一片段,学生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朗读热情被激发了,课堂沸腾了……而这正好让我于无声处启发、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文本的学习,与作者进行着情感、思想的沟通交流。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三、联系实际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在思想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界有一句经典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正是对语文“人文性”的重视。人的认知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或寻找与文本中生活相似的体验,就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能想他人之所想,感他人之所感。所以我们应要求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谈谈理解与感受。例如讲授《背影》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我本人也动情的谈到自己年少时的气盛和逆反。学生的表现更是积极。他们都在反思自己的任性,“良心发现”使得学生觉得愧对父母,他们的发言是极其动情的。可见,要让学生的心真正的动起来,就要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谈“我"的所见所感,才可能真正的感动自己,教育自己,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架起了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

学生的情怀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一两堂语文课便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语文教师始终谨记:语文教学不只是单一的训练学生语文能力,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培养人格、唤醒灵魂的过程。我想,只要语文教师甘作学生与文本情感沟通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做人、求知双丰收。

张秀平,教师,现居山东威海。

猜你喜欢

语文课人文文本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