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的声韵美
2009-03-25张鹏
张 鹏
声韵美是散文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文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散文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听听那冷雨》这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下面就从《听听那冷雨》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三个方面一一作以论述。
一、音律美
散文的“音律美”是指语言的声调和谐、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美。这种美是散文的“神明枢机”的呈现,给人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声调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等方面。
声调美即指散文语言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按照高低、升降、长短的平仄调配所构成的一种美。声调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所构成的声调(平仄)能使读者获得听觉上的美感。因此,写作时,作者一定要遵循声调配合的一般原则,自觉地或自然地讲究平仄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讲究长短句式的错落和匀称,从而使散文形成无穷的变化之美。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来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诗歌语言的平仄、对仗等原则运用到散文的写作中去,从而使语言也有了诗歌的韵致。“虚虚幻幻”“清清醒醒”都是“平平仄仄”,“皑皑不绝”“一仰难尽”依次是“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相应,抑扬相协,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环美,听起来清新悦耳,富有声调美。
节奏美即指散文语言的长短、强弱和高低的有规律的运动所形成的一种美。节奏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语言的长短、强弱、高低等的有规律反复和轻重、缓急、快慢等的恰当变化,以及造成的层次、停顿等能使读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因此,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注意词和短语的关系的疏密,而且要照顾整节节拍的匀称、规整,并使之在文中有规律的出现。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也许地下的地上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由于作者对语言节奏安排得十分巧妙,快慢结合,强弱交替,长短杂糅,高低错落,因而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既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使散文增强特殊的表现力。
旋律美即指散文的语言的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所呈现的一种美。旋律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语言的张驰开阖、虚实疏密、起伏变化的节律能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因此,写作时,一方面,作者要巧妙地使用叠音词,从而使散文的语言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美。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潮潮湿湿”等叠音词,不仅准确地描绘出雨的质感,而且增加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作者要艺术地安排缓急交替的文势,从而使散文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旋律美。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达达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作者运用了充满乐感的笔调,优美舒缓的节奏,使散文的语言疏密相间,徐急有致,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读起来行云流水,听起来悦耳如歌,从而使散文的气势贯通,流畅和谐,旋律更加悠扬。
二、韵律美
散文“韵律美”是指散文语言的句式的协调匀称、押韵的自然协和、音乐的参差错落的美。这种美给人以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心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均衡美、协调美和参差美等几个方面。
均衡美即指散文的语言所形成的在布局上的等量不等形的一种美。均衡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散中有整、整中有散、整散结合的语言能使读者获得生动而又活泼的美感。因此,写作时,作者若能运用排比、回环、顶针等修辞手法,就会使语言形成均衡美。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谓城清尘也都已不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协调匀称,整齐美观,简洁明快,韵律流畅,从而大大增强了美感。
协调美即指散文的语言所形成的差异中的趋向一致的一种美。协调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于变化之中保持统一的语言,能使读者获得融合而又互谐的美感。一篇散文的好坏不以其是否合辙押韵为标准,更不以其片面追求声感而伤害内容的表达,但是在写作时作者如能适当地讲究押韵,定会使语言锦上添花,从而产生一种和谐悦耳的韵律美。如:“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在这段文字中,“吹”与“味”押韵,“旋”和“溅”“檐”押韵,这些相同或相近的韵脚在文章中有规律地出现,在声韵上前后呼应,因而诵读起来美感十足。
参差美即指散文的语言美所形成的在结构上既有变化又有秩序的一种美。参差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参差排列的语言能让读者获得畅快而又自然的美感。因此写作时,作者要利用汉字的形与声,音律与节奏本身渗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并以其特有的力量撞击读者的心扉,从而产生共鸣。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泠,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鸟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综观这段文字,长短交错,跌宕起伏,参差错落,读起来节奏分明,顺畅自然,能给人以听觉的美感。
三、神韵美
散文的“神韵美”是指散文语言的情韵深长、意韵无穷、气韵生动的美。这种美是散文“巧于和声”的创造,能给人“循声而得情”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情韵美、意韵美和气韵美等几个方面:
情韵美即指散文的语言所追求的语近情遥、语简意丰、含吐不露,甚至让读者动容、动情的一种美。情韵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作者所选择的最能引发和积聚情感的事物能让读者深入地领略文中所蕴涵的独特情韵,从而获得如品香茗的美感。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让读者跟随他深沉细腻的笔触,感受他对故乡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对重返故土的渴望。
意韵美即指散文的语言所描绘的能引人入胜、激起情思、回味无穷,甚至是因为作者所创造的情景氛围能让读者更好地领略文中所蕴涵的独特意韵,从而获得如嚼橄榄的美感。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作者在形式上直接以缠绵悠长的形象示人,成功地营造出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作者由眼前的雨联想到“雨”这一汉字,以对汉字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让读者读过之后,即能真正把握住散文的主旨,又能真正领悟到散文的特有韵味。
气韵美即指散文的语言所熔铸在审美对象中的意气、情绪、意图,甚至是渗透内在生命力的律动的一种美。气韵美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作者的主体活力与客观外物天然遇合而产生的美感特质,能让读者进一步领略散文中所蕴涵的独特气韵,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这段文字中,作者以诗化的语言,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渗透融汇其中。让读者读起来深受感染,被游子眷恋故乡的赤子之心所深深打动。
综上所述,《听听那冷雨》的声韵美,不是指它的语言华丽,堆满形容词和感叹词,而是指它的语言高度凝炼、纯粹、形象,畅达在势,庄谐兼济,灵活多变,具有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等音律美和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等韵律美以及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等神韵美,可吟可诵,悦耳动听,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张鹏,女,山东胶州特殊教育中心语文教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