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9-03-25任红芝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时,你不妨突破思维定势,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说出别人未曾注意的道理,往往会收到别出心裁、立意新颖的效果。
那么,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一、逆向思维在审题上的运用
逆向审题, 就是对题目的意义和要求从相反的方向作仔细的周密的审查、分析,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的方法。如“开卷有益”可理解为“开卷未必有益”,强调必须认真选择读物,如果所读的书思想不健康,内容有错误,甚至是黄色淫秽书刊,那么开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但如果运用逆向审题,从反面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如写《静静的夜晚》作文,若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 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了。
二、逆向思维在立意上的运用
古人说: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要新颖,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
如作文《家乡巨变》,按照习惯思维立意,往往是反映家乡的巨大变化,描写公路在拓宽,街道在延伸,工厂在增加,楼房在加高,人们生活富足了,观念改变了,以此来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这样立意不能说不好,但平淡无奇,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相反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会由马路拓宽、街道延伸、广场扩建,想到大片的良田被挤占,耕地在不断减少;由工厂上空的黑烟和排污口的废水意识到大气已被污染,河流在呻吟,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恶化!于是提出治理应该与开发同步,只发展不治理,重发展,轻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结果是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立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三、逆向思维在选材上的运用
选材上的逆向思维,这里的“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相反”,而是有“取旁人所不取或未取”之意。由此可见,选材上的逆向思维就是以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引起读者“新的感受”。
如写《我的一家》作文,按习惯思维往往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从逆向选材,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样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的开拓创新的精神。由此可见,逆向选材可以收到别出心裁的效果。
四、逆向思维在构思上的运用
如何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构思上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收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例子。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如对作文题《掌声》,一般理解是对成功者、胜利者的祝贺和赞美。往往从正面落笔,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但有位学生逆向思维:挥去心灵的阴影,获得思想的升华,这是发自内心的深处的掌声,战胜自我的掌声,献给未来的掌声。这些富有哲理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显得凝重而又催人奋进.
逆向思维是一种造创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加以训练,合理运用,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写出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任红芝,教师,现居河南长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