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出真性情文章
2009-03-25杜新建
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
骡子和马,最近出现在深圳的建设工地上。一项工程需在海拔300多米的山上作业。按常规,必须先劈山修路,运输材料上山。但这样不仅拉长工期,而且破坏山体和植被。于是深圳人请来了骡子和矮马,将石料驮上山顶,既省却了筑路的工期,又保护了生态。
现代化的工程采用原始的运输方式,真不可思议,甚至是一种倒退,但是它行之有效,在保护环境和避免无谓的工程时,它却可能是一个先进的方法。这种既切合实际而又别出心裁的举措,对我们极有启发。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于是就有学生写道:我们应当穿布鞋,不应当穿皮鞋;应当用镰刀,不应当用收割机;应当用蒲扇,不应当用空调。更有一篇记叙文写爷爷暑天吹空调导致感冒,经过医院的治疗恢复健康后,醒悟到:“还是蒲扇好,再也不要吹空调。”
批阅完作文,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扔掉手机、网络、周杰伦、阿迪达斯,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愿意吗?
再想想平时的作文中经常看到的观点:愚公是傻瓜,他完全可以远走他乡;屈原不应该投江,轻生是消极狭隘的举动;伯夷不食周粟,是死不开窍;陶渊明归守田园,是沽名钓誉……
难道作文就是这样靠这些假话、歪话来支撑吗?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写作文要说真话、诉真情,要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呢?
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一而足,笔者拟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谈几点想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文品与人品统一的观念
笔者一直推崇“文如其人”的说法。“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王允《论衡》)白居易也说:“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这些言论,都认定作文与做人是一致的。为提高文章的品质,就要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修炼道德品行。人品的高低,思想的正邪,审美的雅俗,都会影响文章品质的优劣。人之高下,是可以从文之高下里反映出的,即所谓“言为心声”。“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读《离骚》,就会感染于屈原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读《出师表》,则感染于诸葛亮的忠义;朗诵《满江红》,就会感动于岳飞的英雄主义精神;低吟《声声慢》,又会感动于李清照的孤独飘零。
但我们的学生文品和人品是割裂的,他们总觉得作文无非就是完成一下任务,凑足800字,甚至想只是哄得老师开心一下。
这是极大的悲哀!
我们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作文的本质!其实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新课标也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作文动机
激发强烈的作文动机,让学生有想说、想写的冲动,也就是要激发写作主体性的觉醒。好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流水线式的布置、批阅、评讲,沦为了机械的写手、写作的奴隶,其实是一种极端的接受学习。极端的接受学习,体现的是机械性,学生不理解作文的意义。他们写出的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根本谈不上什么思想,谈不上什么“独抒性灵”,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写作需要激情,诗人总是激情满怀地投入诗歌创作的。郭沫若写《凤凰涅槃》时,感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抑制,全身乍热乍冷,有时全身打颤。在创作《地球,我的母亲》时,他躺在草地上,想象着自己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深情地歌唱着:“地球,我的母亲!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可以说,激情是写作取得成功的巨大驱动力,没有激情很难写出佳作。
作文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学生的思路,点燃他们心灵中火焰般的激情。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在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一股说和写的“火山”。指导作文就应该促发“火山岩浆”的喷发,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首先学会用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启发互相讨论、交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当学生的“火山岩浆”即将喷发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时间让他们一吐为快。当说到高潮,到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境界时嘎然而止,让他们将自己的话“倾诉”到纸上,就形成了作文。
比如,师生心理对话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遇到了挫折,怎么办?”“老师误解了我,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到的实例,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话,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只有这样,坦诚的思想才能冲破牢笼,感情的潮水才能无拘无束地倾泻,超越前人的激情方可拥有。
当然,学生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性情可言。
三、提高思辨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而社会是写作的大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体察社会,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事物、思考社会的能力。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我们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领略家乡的自然美、人情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但我们也要看到,学生的思想修养、观察思辨能力还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模糊不清。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作文课上,笔者曾让学生就报纸上曾刊登的杨丽娟痴迷刘德华而导致家破人亡疯狂追星行为发表看法,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认为勇气可嘉,只是代价太大了一些;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不必崇拜明星到痴迷的地步,欣赏歌声是关键;有的学生认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杨丽娟选择自己的活法,我们又何必关注呢……教师就要在交流辨论中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分清美丑、善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训练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认识水平提高了,作文的真实性也就大大增强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但要引导学生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应注意生活的“背阴面”。要指导学生横眉冷对现有政治、文化中某些自欺欺人的恶劣倾向,而且能凭借文字尽情“袒裸”万种心迹,形成千姿万态的情感形态和理念类型。既可以热烈昂扬地憧憬朝阳升腾的灿烂理想,或由衷地礼赞创造奇迹、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沉静地抒发对清风冷月的独特感悟,也可以大胆问天、问地、责自、责人,也可以有理有据地谈社会、评述政治、政党。只有这样,搁笔之后,学生才能获得情绪喷发的畅快平衡。而如此从胸中流泄出来的作文,必然神气完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新颖独到。
当学生的作文说真话了,真情也就有了,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杜新建,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