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培养学生写作的四种习惯

2009-03-25黎江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习作习惯教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同一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一大部分稚嫩的习作之中,有一些学生的作文却总能让老师点头称奇、赞不绝口。只要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源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可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对于学生提高作

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重视教材、运用教材的习惯

目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轻视语文教材,认为考试也不会出课本上的习题,学生作文更是与教材无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而中学教材选编的课文是许多语文专家倾注多年心血的成果,大多内蕴丰富、脍炙人口。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读、领悟这些精品,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真正做到“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教学中,我努力把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如学生作文中常常会描写景色,但学生大都是为写景而写景,却不知道写作中写景的目的是服务于文章主旨。因此,我在讲在《白杨礼赞》一文中,着力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景物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并要求学生不妨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进行尝试。再如在讲《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面对众人嘲笑他脸上添上新伤疤时,他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这些言语,形象地刻画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时的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心理;对孔乙己动作行为描写,写到孔乙己从口袋里拿钱的动作时,作者巧用了一个“排”字,既表现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明白了习作时进行人物心理描写可与语言、行为描写结合起来,使文章行文更从容多变,结构浑然一体。同时,很多课文语言优美并富有哲理,如张洁的《我的四季》、潘岳的《托起草原》,学生反复吟诵之后,在习作之中往往无意识地运用文中的一些精妙语句,这就是学习语言内化的表现,这就达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学生能正确地实践语言。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可我们的学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熟视无睹、漠然冷视,缺少发现、缺少体悟。而只有认真观察、体验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体验得越深刻,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致地观察生活。如今年冬天武汉下了一场大雪,我让学生都置身雪中,认真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让他们尽心去享受雪花带来的快乐,过后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优秀的习作。再如观察刚刚挨老师的同学是什么表情?考试没有考好时,你都想了些什么?周围同学对待你的态度你满意吗?好朋友的穿着有什么变化?观看奥运会,当看到世界女子跳马界“天后”的程菲却在以她自己命名的拿手绝活“程菲跳”上失误时,你又想到了些什么?从刘翔参赛到被全中国人们寄予夺取奥运会田径金牌,到退出比赛,到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你又想到了什么?妈妈生病了却拖着沉重的身子为你送伞送衣、接你回家,夜深了为你递上热气腾腾的牛奶时,你又有哪些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学生对生活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观察,多了一份思考,普通而平常的生活便有了不平常的价值;也正因为了有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学生拥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写作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观察视野不断扩大,从身边小事写到对这人生、社会的认识,可谓是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大到宇宙,

小到自我,尽入笔底,习作时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自然再也无需编造。

三、培养学生积累材料、勤于动笔的习惯

有的学生写作文时脑中空空荡荡,即便苦思冥想也难以找出典型有力的材料,文章干瘪不生动。这正是缺乏写作素材积累所致。没有写作素材,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令作文“言之无物”了。要想作文“言之有物”,非要有一个素材库不可。陆机在《文赋》中有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性于典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可见,用大量的阅读来带动积累,增加文化底蕴,的确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鲁迅先生也深有体会地说:“文章怎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阅读有益的书刊、精美的时文、名著佳篇,让学生不仅能获得许多课外知识,还能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同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力要集中,能边看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问题,能自觉使用工具书,查找答案。同时我还教会学生积累素材的一些方法,如:摘抄法,即在阅读中读到一些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就把它们摘抄下来,不时地温习直至背诵;批注法,即阅读一篇文章,在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之间进行圈点,写上一两句自己对该句或该段的理解;赏析法,阅读一篇美文,可以尝试对文章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长期坚持这些方法,既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丰富写作的技巧。有了写作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逐步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特级教师蔡澄清说过:“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实现这一转化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有些人读了不少书,可写作水平却不见提高,可谓收效甚微,这就源于缺少动笔。我要求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更要注重动手,当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笔端,把自己的情感流露于书面的时候,心中又是一种别样的感受。动笔关键在于“勤”,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并告诉学生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升格作文的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习惯,并侧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评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我常教学生用的修改方法:一自己初读文章,发现错别字、意思重复等明显的错误,然后及时加以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如有语句不通畅的地方,要及时查出原因,动笔修改。三是默读改全篇,先从整体入手,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集中,详略是否得当,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充实、调整、删减。四是品读求提高,对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如果自己的习作语句通畅、选材典型、立意正确,就通过自我品读,在遣词造句方面再下一番功夫。有时,我会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在全班讲述自己修改习作的过程及体会,并对其加以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更高涨,会努力去修改好自己的作文。有时我利用投影,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到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进行口头修改。要求学生说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好,好在哪里;这位同学的作文不够好,问题在哪儿,应该怎样修改。在评改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打分或请同学打分,并说说打出这个分数的理由。然后,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作文的问题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文升格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修改水平、习作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结束语:

“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起长期作用的东西,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无穷。“每个孩子都是宝”,教师应引导学生趁年少之时,尽早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的写作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学生就会终身受益。

黎江玲,女,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部教师。

猜你喜欢

习作习惯教材
教材精读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习作展示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