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美
2009-03-25罗军增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做到准确、流畅,力求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教师口语艺术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相关。语文教师在施教中尤其应注重口语的艺术美,使课堂语言具有真情美、丰富美、凝炼美、诙谐美、音韵美、时尚美。
一、真情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鲜活的生活体验,及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有的作品是作者心血和生命的结晶。文章中渗透着众多感人至深的情感。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情真意切的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优良的品质,健全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入研究教材,充分认知、感受教材里的情感,理解、体味文中的真情,只有自己先被文章所感染,课堂上“以情发声”,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只有因教师的真情而动情,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进而生发创新,在情感美的熏陶中历练思想,感受真知,沐浴美德,净化心灵,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二、丰富美。教学语言干瘪贫乏,老生常谈,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听觉疲劳”。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对象、时间、场合要有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易于接受。教师要善于从众多的词汇与句式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入耳入心。或以繁御简,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洋洋数言,极尽曲折详尽之美;或以简代繁,惜字如金,尽显精当之妙;或开门见山,或曲径通幽;或由浅入深,条分缕析,或高屋建瓴,震聋发聩;或严谨郑重,或举重若轻;或斟词酌句,环环相扣,或信手拈来,随机应变……诸如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应不落窠臼,忌千篇一律。在肯定学生的时候,如果用一成不变的“好!很好!非常好!”这些惯用语,学生听得多了,就会把这三个激励语视为雷同,好像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满意,但又都不尽满意。这样,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老师是“好好先生”,老师在敷衍我们,而不是由衷地肯定和鼓励。所以,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和方式要推陈出新,不拘一格。诸如“你太有才了”可以转换多个版本:你真行!你很有才!你十分有才,你非常有才,你相当有才!你特别有才!你的才能非同一般!你简直是才能的化身!……而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次由衷的鼓掌,这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
三、凝练美。信马由缰式的课堂语言会削弱教学目标的达成,拖泥带水的罗嗦会游离中心,无法让学生抓住要害,东拉西扯的描述更让学生如坠云雾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意措辞凝练,表达简明,概括精当。用“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来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似乎过于苛刻,但教师要自觉锤炼语言,使口语“删繁就简三秋树”,言简意丰,让学生觉得字字有力。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纵横捭阖,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语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四、音韵美。音韵美在节奏,无节奏不成旋律,教师口语的节奏就如音乐的旋律,教师应注意培养口语的音韵美,即讲究音调和谐,抑扬顿挫。精彩的篇章本身就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教师范读时就得由字得言,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读出名篇佳作的音韵美和魅力。如《再别康桥》,要读出浅吟低唱的韵味: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气度。教师富含音韵的朗读,会引领学生长久地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之中,同时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
罗军增,教师,现居河北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