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3-25蔡治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笔者认为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优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点燃美的火花。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在语文广阔的天地里,印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血的脚印。这里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为科学奋斗终生的竺可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中去”的雷锋……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学生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人类解放事业,为了祖国富强而笑赴刑场,慷慨陈词,奋笔疾书的动人情景,从而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
在语文广阔天地里,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从红叶漫山的香山之秋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到恬静素雅的西沙风光,从洞泉两奇的金华双龙洞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西子湖,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美。然而,更能给人以美感的却是巧夺天工的人间杰作。古朴典雅的故宫,壮丽华贵的凡尔赛宫,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讨论,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点燃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二,优秀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展开美的翅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语言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震动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课中,应以此突出文章的神来之一笔;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
第三,适度的教学节奏:让课堂奏出美的旋律。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在欣赏音乐。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征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既可以似紧锣密鼓,也可以如清泉滴漏;既可以具有《十面埋伏》那样起伏冲荡,也可以蕴涵《春江花月夜》的舒缓清远。
审美教育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美的天地里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我们相信语文一定会成为充满美的色彩的美文。
在新课程标准下,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以此强化主体即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主体即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从而切实提高主体即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让文学作品的教学放射出人性和情感的光彩。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科所“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教学中情感与审美”的阶段性成果】
蔡治诚,教师,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