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3-25杨煜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能力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美等课程没有开足、开全,或者仅仅是面向艺术类高考的同学,艺术老师改教语、数、外等学科的情况也有存在,影响了审美教育课程的正常教学,导致学生审美能力的下降。

然而,审美教育的过程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其作用是智育所无法替代的。加之高中生身体发育不成熟,意志力的薄弱,易于冲动,缺乏克制力而容易犯规。因此,忽视审美教育,势必导致他们产生灰色人生,悲观厌世,产生低极庸俗的消极情

绪。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中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审美追求。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教学目标的不同:语文教学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各种语文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它们的联系是: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语文能力是审美活动必备的能力,学好语文则有利于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就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想象等多种语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人的审美能力实际上包含着想象、感知、观察等各种语文能力。所以,二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割离二者的关系,而忽视了审美活动的开展。

三、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育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高中校园同样需要营造美的世界,开展形式多样的审美教育,通过美育活动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之更加爱美。

(一)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1、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自觉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塑造完美的心灵。2、情与理并重。它要求通过美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意识等方面施加影响,要尽可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化在美育形式之中,做到情理交融。3、以个体实践为主。美育重实验,重感染,人的审美感受,鉴赏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个体的审美实践。4、要符合年龄特征,审美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美育的目标。5、渗透性原则。审美活动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二)审美教育的途径

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审美教育:

1、重视自我美育意识的培养

结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教师以“德高为范”,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重对学生仪表、语言、行为和交际等方面的影响。要求仪表端庄,符合身份,语言文明且讲究表达的艺术。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注重与他人的和谐交往,学会宽容。

2、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实质上是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利活动。然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各种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利于审美教育的形形色色的不健康的东西,使许多青少年精神空虚、庸俗和低级趣味。因此,要培养正确的辨别是非,美丑,真假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能激发我们勇敢笑对人生,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行,虽心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也能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加强语文训练,培养审美能力

(1)在朗读中审美

朗读训练要注意普通话的基本功训练,注重培养朗读技巧和方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文章,还应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朗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学会在美的文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例如,朗读屈原的《离骚》,不但品味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品味到了诗人对进步思想的执着的追求和不同流合污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高洁品格。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感受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的壮美,以及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朗读这些文章,都深深地感染读者,陶冶着情操。

(2)在欣赏中审美

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一条重要的审美途径。通过欣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可以欣赏自然美景,感悟百态人生,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达到很高的美育境界。例如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现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荷塘月色的蒙胧美,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月色看美人”的愉悦感。茅盾的《风景谈》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表现了人们敢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创造美。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的秋天晚景的自然美。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尽显了豪放派词人的浪漫主义雄壮美。以上这些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熏陶,增添了无穷的审美乐趣。

(3)在情景中审美

情景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法,同时也是一条很好的审美途径。由于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感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以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有利于审美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茵特网等现代化的教辅手段能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审美的各种情景。因而审美活动能够有声有色的进行,取得以情景感人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欣赏诗歌时,我通常放朗读带,增加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而欣赏小说则运用VCD光碟等教辅手段,教师稍加点分析即可。如观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无论是小说精彩的情节,还是林冲的英雄形象都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如果单靠抽象的语言、文字说明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4)在写作中审美

处处留心是语文,学会选取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典型审美材料作为写作的素材。描写各种自然景观,能感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叙述真、善、美的社会审美材料,达到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抒写艺术审美材料,感受艺术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写作训练,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和创造美,学会写一些具有时代感的美的文章。

(5)在活动中审美

除了开展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写作等环节的审美教育外,还要不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还要把活动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审美空间。可以适当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画展,好书推荐,歌曲和影视点评等活动。另外还要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高审美水平。

就像罗丹所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同样要具备发现美的眼睛。为更好的发挥传统文化的审美功能,还要善于捕捉审美的“亮点”。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要结合艺术课程的学习,加强艺术修养;还要注重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审美,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还要注重家庭和社会不同环境中的审美;还要注重审美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由知美走向好美,再由好美走向乐美。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美学原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校长知识小百科/桑弘主编.—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

杨煜武,教师,现居云南古城。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能力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美的校 美的人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