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
2009-03-25周盛春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纵观《东坡乐府》中编存的三百首词,我们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豪放之作仅占极少数,东坡词绝大多数仍是明丽清新的婉约词。当然,他的婉约词已迥然异于传统的艳科词。这是因为苏轼对传统婉约词进行了大胆革新,从而开创出风貌崭新、别具一格的“婉约苏体”。那么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从其内容题材上作一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变恻艳为高雅
晚唐五代以来,无论是花间词、南唐词还是以晏欧为首的北宋前期词,都沿袭了“花间”传统,以婉约为宗。这些词多写男女恋情、幽会秘约、离情别绪,词作中也常常表现对于歌伎美色的猎艳心理,所以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对于传统婉约中的“艳科”,苏轼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排斥男女之情,但是他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也不停留在对爱情作表层的抒写,他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往往有所兴寄。这样就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以高雅冲淡和减弱了俗艳,从而提高传统婉约词的审美趣味。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描写春残时节感伤情调的词,其感伤情调是从失恋者的角度表现出来的。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同,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给人的不是盎然欣悦的气象,而是点明春天将尽,隐暗词人悲婉情绪。“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宁静的江南水乡景色,接下去又写柳絮在春风吹拂下,飘零飞落,遍地蔓生的青草一直绵延到天涯。此处援引“芳草”和“美人”之思,在失恋者眼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恰如自己的失恋之悲,走遍天涯却无处可消除。他感伤春光已逝而自己仍奔波劳碌未觅得爱情的归宿。下片前三句,一再重复“墙里”“墙外”,极度强调高墙的分隔,使行人得不到佳人的理解,只能徘徊于墙外道上。孤独寂寞的失恋行人,只能慨叹“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失意惆怅之中。在这首词中,尽管写的是行人失落的爱情,但是却写得健康、纯洁、充满活力,有感伤但是却没有让感伤肆意泛滥。同时它又不是一首单纯的失恋之歌,词人以行人自居,暗喻自己是失意的匆匆过客,寄托词人没有知音,不为朝廷所理解的复杂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词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笑渐不闻声暂歇,多情却被无情恼”既有作者不被理解无从实现人生抱负的悲哀,又从哲理的角度阐明:人生的理想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仅有单纯主观的积极追求是不能够实现人生观理想的。
苏轼的言情词,“总是有意识地让人在情爱之外感到一种‘思想,一种更为深沉郁结的人生感慨”。[1]从而给人一种厚实高雅、洗尽铅华的审美境界,这大大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格调。
二、变狭窄为广泛
苏轼在婉约词内容题材上的革新和发展不仅在于他对传统言情词变俗艳为高雅,还表现在他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他将常常出现在诗歌中的言志、述怀、叙事、悼亡、怀古、咏物、记游、说理甚至田园风光、山水景物等等都纳入词的创作中。因而苏轼婉约词中除了爱情词外还有悼亡词、农村风物词、写景记游词、怀古咏史词、咏物词等。
苏轼将“悼亡题材纳入五代以来‘绮筵公子、绣锦花间、樽前娱宾遣兴应歌的艳科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世骇俗之举。”[2]苏轼悼亡词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中苏轼抒写的是一种对妻子“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的怀想。而且在悼念妻子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宦海浮沉之慨,遂使此词真情勃郁,令人叹惋。所以这首词与传统婉约词有极大的不同,它算不上是一首“爱情恋歌”。苏轼以词悼亡,用词抒写自己的生活是其开拓词疆的一个突破口,对突破“艳科”传统有重要贡献。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不多,但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且咏物范围广泛。但是他咏物又不浮于表面,而是有所寄托。他含蓄地将自己主观的情感、品格、理想、情趣等外化于所咏之物上,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咏物境界。可以说,苏轼的咏物词是一种情感化、个性化的咏物词。如,《卜算子》中借孤鸿寄寓自己孤高自洁的品质和节操。《水龙吟》中,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自己贬谪黄州时的孤独漂泊之感。
苏轼婉约词以言情咏物词最佳,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但是还有许多怀古咏史、赠人词、写景词也以婉约风格见长,亦不乏佳作,同时也对婉约词题材内容的扩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新民.《苏轼“婉约”词风辨》[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第2期)
2、赵晓兰.《宋人雅词原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9.09
周盛春,教师,现居湖南新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