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传承民俗的独特载体
2009-03-25邢璇
邢 璇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指人们的思维活动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说出的言语也就体现了人们的各种思想。民俗活动是民众精神活动的体现之一,可是它的稳定性不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融合、变异甚至消失。然而语言具有很强的凝固性,特别是某一地区的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也是民俗语言的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自纪篇》说:“经传之文,圣贤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可见在我国汉语方言及地域文化差异,古已有之。
民俗与方言相互相成,密不可分。民俗促进了方言词汇的产生,而方言又以凝结和传承的方式记录了很多民俗。从方言的角度研究民俗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北省的鄂西地区以土家族人居多,其语言中也蕴涵着许多土家族的民风,记载着许多的民俗事项。
一、方言所记录的民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民俗逐渐趋于消失,只有民俗词汇被保留下来,成为以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地域方言,但又以本民族之间的社会语言姿态存在。
例1:说(讲)礼行
“说礼行”一词,现在指不要讲客气,比如你到别家做客,吃饭时主人会说:“不要说(讲)礼行嘛,多吃点菜,多喝点酒。”。但在早期“说礼行”指在结婚、摆满月酒席或者各种节气时,家里人在一起吃饭前用简短的朴素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常为五字或七字为歌,范围很广。这充分反映出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以歌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孩子过满月酒时:
“七月里来是佳期,特从横冲(地名)来贺喜。一未办起暖被窝,二未买起流行时装货,织个轻蔑背子(背篓)自己搁。”
“一个竹儿青又青,织个背子背孙孙。一两个月才背起,三至四岁才下地,五至六岁婆婆送到学校去。”
“门口的竹儿青又青,恭贺婆婆爷爷得龙孙。我们买点小礼品,略表我们真心情。”
例2:扫扬尘
“扫扬尘”是指腊月二十八的时候用长杆上捆上一束带叶的竹枝,打扫房顶和墙壁上的灰尘,其意是送穷、扫去病邪,以求来年吉祥如意。古时称为“扫年”,相传在尧舜时代就有了此俗。但是在现在“扫扬尘”并不是仅仅指在腊月二十八打扫屋顶,平时打扫屋顶也叫“扫扬尘”,而且因为鄂西地区早期多以茅草、土砖、木头建房,所以屋顶有时候会有积水或沉积的烟囱渣滓掉落下来称为“扬尘水”,不易洗干净。
例3:起炸
“起炸”指将炒米掺在豆腐里搓成“圆子”,放在油锅里炸,也叫“起圆子”。多指在摆结婚酒席的时候,厨房的“起炸”。此时会围满了人,看厨师油炸两个圆子,如果放在油锅里的两个圆子始终挨在一起,象征新婚夫妇和谐美满,吃酒宴的人也会得到好运。现如今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但是这个词语却被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中,特指过年时准备年货。如:“你家年忙完没?”“还没有了,起炸都还没有开始做。”“起炸”的东西有鱼、豆腐、酥肉(用面粉、鸡蛋、肉炸制而成)、藕荚、油果子等,起炸以后用筛子放好,风干,可以放置较长时间,食用时蒸、煮都可以。
例4:枷[ga55]椅[yir21]
“枷椅”是一种小孩子的坐椅。是在两块1寸厚的长方形木版上各控半个圆,再把两块木版合起来,成一个中有圆孔的台板(形似旧时的木枷),然后用四根柱子撑起来,脚下用四根横衬连接,横衬上搁一块踩脚板,中间安一块坐板,坐板和台板之间有一骑杆夹,以隔开小孩的两腿,骑杆夹下再按一个小木槽供小孩尿尿用,这种坐椅供不会走路的幼儿用,能站,枷形台板上可以放玩具,坐板也控有孔,不会脏裤子。现在这种坐椅通称为背篓,有时也说枷椅。但是现在多半是作为盛东西的器物的统称,比如筛子、盆、碗。如“你把这些苹果找个枷椅装起来。”“你给一个枷椅给我,我好洗菜用。”
二、方言所反映的鬼魂崇拜
鄂西土家族的鬼魂崇拜是悠悠苍天茫茫大地在土家先民心灵中的回响和折光,是土家先民对自身与自然认识的结晶。它诞生与古老的原始社会,却以多种形态保存延续下来,因而其内涵深邃丰富,形式繁杂多样,表现出浓郁的原始情调和民族气息,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
例1:走人家
“走人家”一词就深刻地反映了土家人在养育孩子方面的鬼魂崇拜。土家人认为生小孩是鬼魂投胎而成,因此在“接生”时特意将门窗掀开一条缝,让投胎鬼进屋。在小孩满百日那天,母亲要抱着小孩,将门紧闭,在床上躲“百日关”,以免小孩的魂魄被勾走。如果小孩成天精神萎靡不振,头发分浪或根根竖起,耳根有一根绿筋,便被称为这孩子“走人家”了,认为长期不治,会精瘦而死。一般不用药,取小孩的指甲、头发包在一起,念咒后埋掉或绑在爆竹上随着“砰”的一声响炸掉或烧掉,谓之“烧胎”,以达到驱赶鬼魅,让灵魂归位的目的。而现在这一迷信现象仍然存在,但是被称为“走胎”,而“走人家”这一词语则没有了最初的意思,而是指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拜访,最初是小辈在一定的时间探望长辈,后来逐渐就指相互拜访。
例2:冷鬼
冷鬼原指面无血色的一种鬼,如同“吊颈鬼”、“无常鬼”、“没有下巴的鬼”一样,是土家先民因为对鬼魂的崇拜而取的一个鬼的名称。现在指面无表情。如“他看见母亲伤得那么严重,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像一个冷鬼一样站在旁边。”
三、方言与俗语
俗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也是一种典型的民俗语言现象,同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鄂西地区的俗语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与民俗事象密切相关。
例1:乌梢蛇摆台盒——礼信长的很。
乌梢蛇是一种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台盒”实为托盘,是指在鄂西土家族婚姻中男方在订婚时所备下的给女方的礼物,需将礼品都装成台盒状。如民歌“一根树儿生得高,鲁班拖斧来砍倒,解分板,打台盒,打起台盒装彩货。”
“礼信”是指婚嫁的过程及礼品。这句歇后语就是讽刺礼节繁多。
例2:死人子的裹脚——缠不得。
此话是说不能缠死人的裹脚,实指不能与某人结交或者打交道。这是鄂西丧葬中的禁忌,死人只能穿“软鞋”,表示不能被人间牵绊,穿上鞋之后就走,让死者的灵魂能顺利的去投胎。
例3:灶王菩萨的嘴——尽拣好的说。
相传灶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的功过善恶,人们希望社神在玉帝面前不要说人的过错,多说些好听的话。于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除了供酒菜之外,还供糖以封灶神的嘴。这句话旨在说人尽在说好听的话。
四、民歌与民俗
音乐比语言本身还要古老,它伴随着原始人类最初的劳动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民歌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历史印记,记载着时代相承的民俗习惯。
例:鹤峰·北佳《看郎歌》
初一日上经斋,翻抹罗裙倒趿鞋,路上有人盘问我,十字街上望郎来,可怜伤心。
…………
初四日请端公,牛角弯弯到家中,三付灵药没吃好,花费银钱一场空。
初五日去看郎,我郎死在木板床,铜盆打水来净身,装洗哥哥见阎王。
初六日买棺材,上街买到下街来,哥哥在世朋友好,人死不请自拢来。
初七日请阴阳,请到阴阳看地方,龙头龙尾哥不葬,哥要葬在龙腰上。
初八日去打井,八把锄头九个人,打井哥哥宽些打,小郎睡到好翻身。
初九日去出丧,八大汉子抬龙杠,两边走的儿和女,中间抬着我的郎。
初十日去出灵,茶一杯酒一瓶,灵牌高头写黑字,只见影影没见人。
十一去上坟,出门遇到放牛人,放牛哥哥远些放,免得牛儿踏新坟。
十二去挂青,出门遇到做媒人,做媒哥哥你转身,奴家永世不出门。
这一首民歌中“净身”,“装棺”,“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出丧”,“八人抬丧”,“打井(挖坑)”,“上坟”,“挂青”, 反映了鄂西地区大略的丧葬习俗。
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即继承了历史又丰富了文化。方言担负着记载民俗的重任,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研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大观·湖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湖北省志·民俗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3]李德复,陈金安.《湖北民俗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5]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
邢璇,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