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秀英:见证海淀园的成长

2009-03-24

中关村 2009年3期
关键词:海淀园秀英中关村

王 思

20年前,张秀英与海淀园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她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海淀园接纳了她,并成为了第一代的工作者。

时光倒退20年,是张秀英第一次接触海淀园的时候。当时中关村还是酝酿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未知因素还在这块被称为“试验区”的地方存在,张秀英参加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北京市首次全员全社会公开竞聘并成功入选,荣幸地成为了第一批“试验区”的工作人员。当时,很多人是抱着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来到这块土地上开始事业征程的,而张秀英不是,在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年代,她只是带着淳朴、执着和简单的工作初衷,开始她的“园区”之旅的。

刚进入海淀园管委会的张秀英干的是出纳,凭着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工作需要,她又成了“试验区”史上首选的二位外事工作人员之一,直至后来的外事办公室、国际交流部、国际合作处以及今天的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处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她醉心工作的岗位。时至今日,已有20载,她在脚踏实地的工作中,为园区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外事悄绽放

试验区的国际合作是从为高新技术企业办理出国护照的外事工作开始的。当时试验区提出的“请进来、打出去”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树立正确 “试验区与企业间鱼、水关系”的服务理念,成为试验区立足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些新的理念都对张秀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这些服务的理念体现在了她20年的工作之中。试验区一成立,就面临着帮助企业办理出国手续的问题,在当时,办理出入境手续的过程是相当复杂冗长的,为了帮助促进企业的发展,外事部门开始为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办理出入境的一系列手续。一个外事部门要与多个审批部门进行审批环节的配合和沟通,这不仅是工作量的提高,也是对外事部门工作能力的一个挑战。但也是在这样的工作能力锻炼下,张秀英的工作经验才会愈加的丰富。而成功的为高新技术企业办理出入境的集合则是外事部门成长的一个过程,在服务中关村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是管委会积累提高的构成。

转型再出发

2002年,海淀园管委会有了一次大的变化,在完成并入中关村管委会程序后,海淀园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字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最重要的是它从一个行政单位变成了事业单位,很多行政职能都没有了。张秀英时任副主任,和当时团队想法一致的是,园区发生了调整但是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丢,工作的本质还需要符合国家“试验区”的发展理念。单位性质的转变不能意味着工作性质的转变。也就是在那时候,她意识到园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应该进入一个新阶段,就是要走出只为高新技术企业办理出国手续的单一外事职能,要开始新的试验。在明确了海淀园“要么被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融合、要么选择与国际接轨奋斗前行”的判断后,海淀园向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在海淀园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已势在必行”的观点。观点得到了支持自然也为海淀园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这种超前的创新理念,为海淀园乃至中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转型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奠定了基础,表现出了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应具备的责任,而张秀英及其外事工作团队的工作能力在管委会国际合作的舞台上也进一步的得到展示。

国际合作盛放国际

当国际合作开始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张秀英和国际合作处散发着全部的热情开始在中关村大力推动国际化合作的进程,始终将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理念在执行,在坚持。2004年应国家科技部的介绍,海淀园与葡萄牙的咨询公司SPI建立了联系。这家公司对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性合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市场。他们希望同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密切联系,而中关村的企业正是需要“走出去”发展,双方有着合作的契合点。海淀园正是看中了双方的合作契合点,搭建了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积累了经验。基于海淀园对我国本土政策的熟悉,SPI对美国,欧盟政策的熟悉。双方的沟通过程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合作处像是架起了SPI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使他们的合作避免走弯路的最好捷径。在海淀园领导的支持下,国际合作处开始了持续性的接轨过程。组织活动,参加研讨,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让企业双方认识,了解直至认可。2007年,恰逢葡萄牙总理访华,在访华的一系列事项中包括了一项签约仪式。通过双方国家的考察研究,在签约仪式上确定的8个项目中,海淀园与SPI签订的框架性合作协议即被选上。即这个项目成为了海淀园史上第一个在温家宝总理、苏格拉底的共同见证下签署的国际性合作项目,这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内外高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路线发展的认可和鼓励,给海淀园的国际化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张秀英和国际合作处的工作带来了充足的信心。这次活动使园区管委会学到了SPI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经验;使企业以最快的时间了解到了欧盟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掌握了科技部和海淀园给予支持与政策的信息;使外方更加了解到了海淀园及其企业的需求信息。这次成功的合作后专家分析正是由于双方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前瞻性的合作契合点加之双方一致相通的理念才是成功的因素构成。张秀英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真、诚信、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受到了SPI公司的高度认可,在SPI促使欧盟的中小企业落户中国的活动中,更是聘请张秀英作为项目专家进行项目参与,更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双方信息的沟通,建立了稳固的良好的人脉关系体系。现在SPI已将北京设置的办事处迁址到了海淀区,这不能不说是国际合作处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国际合作

而对因举办奥运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2008年来说,对于国际合作处和张秀英都是不同以往的一年。这是国际合作处与中关村一起成长的20年。同时对张秀英来说也是她个人在海淀园工作的20年。海淀园的国际合作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就像2008年12月在京举办的海淀园国际化发展报告会上总结的那样,把它称之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合作发展之道。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道,那是因为它有妙用,它的妙处就在于它是活的,是一种技巧,一种创意,一种能力,是政府、企业、机构、专家共同创作的平台,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元素的组合,它能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他表现为“四个一和一个多”,即:一个平台-- iBridge Web2.0新型网络平台;一个窗口,与凤凰卫视合作创办《直通中国》栏目--用媒体宣传展示的窗口;一个办法,《海淀园中小企业国际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试行管理办法;一个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中关村示范中心”----项加快中关村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捷径。一个多,即多项研究成果,----边实践、边研究的中关村式政产学研特色。“四个一、一个多”不仅只对园区所走过来发展轨迹的总结,更在于它对事物的发展、运用以及不断的去创造新成果这一客观规律的把握。

传承火炬精神

时光荏苒,张秀英伴随着海淀园,伴随着合作处已经20年,对她个人来说在海淀园的20年是她人生,事业快速发展的20年,从最初的出纳到现在的国际合作处处长和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张秀英学到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她所收获的除了那些荣誉更多是她个人经验的不断提高和升值。2007年她荣获全球女经理人组织的“2007年度全球妇女影响奖”的优胜奖,这是对她在海淀园国际合作工作方面的认可和肯定。2008年的奥运会时期,张秀英作为北京市高级贵宾陪同人员参与了芝加哥市市长代表团的陪同工作,并被评为海淀区奥运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每当历数这些成绩时,张秀英深切感谢的是园区的工作环境,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与历届园区同仁的一起奋斗,领导的带领,才会有个人一点点的成绩。2008年正值海淀园的20周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也迎来了火炬计划20周年,在庆祝火炬计划20周年的大会上,海淀园史上共有6位同仁榜上有名,赵凤桐、胡昭广获“特别贡献奖”;马林、于军、张秀英、赵新铭获“先进个人”的称号……虽然这不是奥运的火炬,但它却具有同样的火炬精神。不一样的火炬,一样的风彩,传承火炬精神,是所有园区建设者的骄傲。所有的这些荣誉在张秀英看来不过是一种肯定,对她工作的肯定。现在的她还是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喜欢集思广益,采纳所有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仍然是她一贯的朴素工作作风。在和谐环境中一起快乐的工作仍然是张秀英作为合作处的管理者希望整个团队能感受到的。因为她知道,海淀园的国际合作之路只是刚开了个头,今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20年前,张秀英与海淀园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她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海淀园接纳了她,并成为了第一代的工作者。如今她在国际合作的舞台上尽情发挥着,无关乎名利,只为那一份热情,那一份责任。

猜你喜欢

海淀园秀英中关村
同期听力(六)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中关村核心区科技创新投入已达411.98亿元
中关村海淀园人才工作再获丰硕成果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