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互构视角下的双语幼儿园环境创设
2009-03-24崔小玲
崔小玲
在“全球一体化”与中国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学前双语教育已成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制定的《21世纪现代教育实验草案》明确提出了“在幼儿园进行英汉两种语言教育”的设想。考察目前的双语教育现状,在取得了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需待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双语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设想,以此促进双语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一、双语学习与儿童发展的关联
近年来研究表明,双语学习与儿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双语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专家Colin Baker(199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Colin Baker对儿童双语学习活动充分肯定的主要理据是:语言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儿童语言专家Foster Cohen认为,拥有双语不单单意味着拥有两套语言代码,双语发展使孩子具有更灵活的思维,能够更好理解跨文化问题。加拿大的兰伯特(W.La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对其他民族和文化比较宽容,拥有比较开放的心态。强海燕等认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使儿童有机会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上述专家都充分肯定双语学习活动的优点,但Foster Cohen的“更好理解跨文化问题”、兰伯特的“对其他民族和文化比较宽容”、强海燕等的“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却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上:学习二语及二语的文化背景。如果只学一些孤单单的二语单词,何以谈得上“跨文化”“文化宽容”“多元文化”?所以,二语的习得,应该是指二语与其匹配文化的学习。但是,在中国,双语幼儿园是置于单语的文化背景之中,二语文化并没有在场,也就是说,二语的文化背景往往是一个空项。这样的语言不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二语。
二、语言与文化:子与母的关系
语言根植于其文化的土壤之中,没有离开文化的语言,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从文化对语言的构建作用上说,文化可谓是语言的“家”。语言与其孕育它的文化就如子与母之间的关系,语言印烙着文化母亲的面相,承载着文化母亲的脉搏。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说,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知、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本身难以成为一个自足体,必须受到其被孕育的自身文化大文本的注释,才能使语言之鱼畅游于文化之海中。我们不妨再听一听大教育家们对文化背景重要性的阐述。
Boas(1966)认为,不同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传统,从而也可能体现出对世界的不同概念化区分。sapir(1949)认为,我们所说的某一种语言是我们对世界概念化的条件:持不同语言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现实”,不同的“现实”是不同的世界的写照,而不是同一世界的两套标签。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ton Brembek认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文化的教学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根植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带着该民族的文化烙印。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查尔斯·卡彭特(charles Carpente r)把语言背景称为“Contextual orientation”,他认为语言背景就是“人们的生活知识”,每种语言都有一系列属于它自己的背景知识,语言背景知识对讲外语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学英语的人如果不了解英语的语言背景知识,他就不能算真懂得英语。
离开二语文化的二语学习,可能是一种失效的学习。既然文化背景如此重要,怎样让儿童在二语习得的时候,了解二语的文化背景呢?
三、儿童的二语文化的灌输:隐性、直观的不自觉熏陶
钱源伟、卢长智认为:“幼儿学习一种语言(包括第二语言)以习得而不是学得为主,‘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无意识地‘习得的结果是隐性知识的获得:而‘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过程,是掌握有关语言规则的显性的知识。确切地说,‘学得的可以言说的知识是一种显性知识:是那些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何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不能予以清晰表达的、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予以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对幼儿园双语教学习得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钱源伟、卢长智发现的儿童“隐性知识和隐性认知结构”特点和规律,认为二语文化的灌输,可采取这种隐性的熏陶。
对于儿童来说,文化背景知识是一个远远超水准的任务,儿童尚不能有意识地“学得”,因而,可将二语的背景知识化为直观的图像,去启发儿童的“隐性认知结构”。事实上,儿童对母语文化的习得也是如此。儿童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母语的文化之“家”中,儿童对母语文化的习得方式也主要依靠文化环境的隐性习得,我们并没有给儿童讲述母语文化背景的知识,是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这些环境往往给儿童以文化暗示作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间长了,文化环境会隐性地、自觉地沉淀为文化知识。
但是,二语文化教学的现实是,在单文化环境下学二语。不少老师,缺少了一种二语文化创设意识,用中国式的语境文化直接操用第二语言,而造成语言与文化的匹配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培养儿童的“跨文化意识”。
儿童认知结构的重要特点是直观形象。直观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途经,图象成了儿童们主要的知识库。科学证实,人们感知客观世界并从外界获得信息时,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儿童通过视觉的认知的比例会更高。根据这一道理,双语幼儿园可将二语文化进行图化,使幼儿园具有二语背景的布设。
四、双语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在对幼儿园进行适当的第二语言背景创设思考中,我们很容易想到幼儿园的一个重要阵地——墙。学前教育研究者马吉拉奇认为,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将环境中的墙壁等可以看成是幼儿的一个学习的容器、一位无声的老师。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其实,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的学习与母语相比,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有时一个意象、一幅画,可刻在他们脑中保留一辈子。
“墙”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墙壁,而且包括幼儿园里有如墙壁般空间的一切范围,比如,各种功能室可供画画的墙面、园内外的各种主题墙,或多媒体活动室各种设施,包括DVD提供的画面等。
1在各种墙饰上创设双语教育的文化气氛
幼儿园的走廊和其他活动场所是可以用来布置双语环境的最好的地带。根据儿童二语的习得计划,可布设西方文化里有代表性的图像,如“趣味字母”“礼仪墙”,或者各种西方童话故事等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图文并茂的双语壁画,让幼儿仿真西方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熏陶幼儿双语文化图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除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培育幼儿双语视觉和视听的材料之外,网上也有很多好的资源,这是一幅极为重要的万能之“墙”,可为二语文化提供一个用之不竭的资源,使二语文化背景的“移植”成为可能。但这些资源需要老师的精挑细拣。有些幼儿园就开设了双语影视厅,通过录像带、电脑软件等给幼儿提供了有趣的动画、英文歌曲、儿歌,诸如米老鼠图书乐园、小熊维尼剧场等均可使幼儿感受到学习一种“异文化”的氛围。
3利用西方节日的表演,让幼儿体会双语的文化氛围
节日是显示一个民族文化的窗户。西方具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挑选一些重要的节日,让幼儿参与其中,可让他们在快乐中体悟到一种异质的文化。如可以在西方中极为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节日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节日中辅以仿真的活动环境,让幼儿通过了解圣诞袜、感恩节大南瓜、万圣节面具,以及复活节彩蛋等故事,参与节日的表演或与节日有关物品的制作等,在快乐中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