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根源
2009-03-24段颖利
段颖利
利他的根源在基因
生物学的大量研究和观察发现,蚂蚁、蜜蜂、鸟、狒狒等许多种类的动物都有广泛的利他行为。蚂蚁和蜜蜂有众多的不育者,它们承担着觅食、筑巢、防御和哺幼的工作,遭遇天敌时以牺牲自己来保护王后和同伴。鸟儿在危险逼近时会向同伴发出警戒的呼声。狒狒则在面临人侵者时狂叫报警,而且会自己冲向入侵者,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群体撤退。
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了一种理论(广义适合度和亲缘理论),即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彼此之间的利他倾向就越强。如果损己利他行为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生存和进化,那么生物就会选择这样的利他行为。
但是,生物的这种损已利他从而有利于种群的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它是通过受惠者繁殖能力的提高来增加自身相同基因在后代中的传播,因此也就更利于自己。所以,利他行为一般是出现在亲族之间,而且亲缘越近,利他行为越强。
但是,在自然界没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种群之间的生物的利他行为也普遍存在。对此,另一位生物学家特里弗斯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来解释:生物个体冒着牺牲自己的风险,帮助另一个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的行为,其本质是,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_导更大利益。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共生理论。例如,一只雄性翠鸟会帮助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雌鸟觅食,保卫鸟巢不受侵犯和喂养雏鸟。鲸生活在水中却以肺来呼吸,如果一头鲸受伤难以动弹时便不能浮上水面呼吸,这时为了保住同伴的生命,另一头鲸会独自背起受伤者在水中游动,直到它恢复体力,而被救者与自己并无亲缘关系。所有这一切在特里弗斯看来都是一种互惠性的利他行为。即一个个体冒着降低自己适合度的风险帮助另一个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想日后与受益者相遇时得到回报,期待更大利益回报才是互惠利他者的真正目的。
自己活电让别人活
生物在利益冲突时也还有利他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可以产生共赢的局面。这在人类及高级动物中运用得比较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士兵在战壕中的克制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相互克制也是一种合作和利他。大战间隙或圣诞之夜,英军不射杀暴露在射程之内的德国士兵是想以此换取自己的平安。如果杀死德国士兵,就会招致更严重的报复,一连串报复的结果会使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而合作的收益会更大。
用“囚徒困境”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生物的这种行为。甲乙两人合伙犯罪被抓获后隔离审讯,在警方面前两人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甲乙二人之间的背叛)和沉默(甲乙二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却会有三种结局。
一是如果甲供出对乙不利的证词而乙保持沉默,甲就会无罪释放而乙得蹲5年监狱,反之则乙会无罪释放而甲蹲5年监狱。二是,如果甲乙都坦白(背叛),则二人都会蹲3年监狱。三是如果两人都选择沉默(合作),则二人都会在受审期间处于禁闭状态,但1年后会因证据不足而被无罪释放。所以,甲乙二人的合作与背叛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依次是下面的组合:自己坦白,对方沉默>双方沉默>双方都坦白>自己沉默,对方坦白。但是,如果以对双方都有利来看,则是双方沉默(合作)为最佳选择。
研究发现,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生物界中最为复杂的。它主要有三类,即亲缘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并认为这是建立在人性和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同时人的利他主义的进化有着生物学根源、文化传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