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会课标精神 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2009-03-23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引导课程标准作文教学

杨 霞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丰阅历、勤观察、会评价三方面谈了如何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程标准;作文教学;教师;引导

Appreciate lesson mark spirit, fall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to the solid place

Yang Xia

【Abstract】This text combine the teaching of writer to practice, from the plentiful experience and frequently observation, meeting evaluation three aspects talked how fall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to solid place.

【Key words】Course standard;Composition teaching;Teacher;Leading

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穿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当然,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丰富生活,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体验。有发现,有感受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想,有个性地表达。综合起来,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的习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贵在真与实、活与新,即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内容,不空洞,讲实话,不造假,语言朴实,讲童言稚语,不说大人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从内容、形式到语言,要有自己的特点。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1. 丰阅历——我比别人善“储备” 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 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一是情理,一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质”和“量”,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教师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藏书的兴趣,使他们渐渐学会通过广泛浏览,增长见闻,增加文化储备,学会通过有目地的阅读,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语言储备。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古文观止》中的许多篇文章,他在谈及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内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渐渐养成随手摘录,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储备。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还会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缺少个性化的思想和个性化的语言吗?

而如今,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现在不仅有万卷书,而且有互联网。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上网,要广泛浏览,上下五前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乐而不为?但是,读书、上网,得到的还只是间接经验,如有可能,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让他们自己阅读、感受自然、社会这本“大书”,并在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的同时,受到历史的、文化的、自然的熏陶,储存写作的材料。例如老师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公路、管灯、粉笔……”老师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有的学生说:“我会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会想到心电图,想到姥姥突发心脏病,我们送姥姥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里特别紧张,我盼望姥姥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孝敬她的。”此次训练,学生开始抛弃固有的模式,将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这难道不能说明学生的阅历很丰富吗?

2. 勤观察——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前一句对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则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涵泳与喷薄呢?则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因为只有通过生活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然而,走进生活,不等于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总会有新的发现: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早;李强从不迟到却迟到了……勤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敏锐的感觉,由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必定会不断地有所发现,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如在描写菊花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你看她多美呀!细细的花瓣就像那细长、柔软而又富有弹性的金发,一根一根向下倒垂着,多像那刚刚洗过头的少女,把头发随随便便地披散下来;又像一个无声的、宁静的喷泉,喷涌而出,四散开去。”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含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有这样一个例子:寒冷的清晨,玻璃窗冻下了冰凌花,一般学生见了只会想:“嗬,昨晚真冷。”而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有一定人生体验的学生就会联想到:“严寒像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编出新节目来,玻璃就是它演出的舞台。”或者会想到:“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愿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送到窗上来,唤起人们对旧日的怀恋。”

3. 会评价——老师让我更“自信”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作文教学得失的关键环节,但是,教师往往将评价看成是自己一人之事,发现学生作文有不尽人意之处,便妄下断语。对于学生来说,作文不是别的,它是自己生活的写照,见闻的载体,真情的表露,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的评价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少一些挑剔的批评职责,这样就会扬起学生进步的风帆,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树立其写作的信心。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适应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面对学生的习作应多加考虑:整体构思是否有新意?是否富于想象力?所写的句子有没落俗套?是否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整篇文字一般,但有一、两个鲜活的句子,如:“薄薄的考卷使我不能振翅”;“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都立即给予表扬,如:“这个比喻真贴切!”“妙极了!”等。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也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因为这样的评价表示了教师对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对于优秀作文教师应极力赞扬,夸张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必须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教师内心的,要不吝溢美之辞,同时也要注意评价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例如,一位年仅13岁的小女孩,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了一篇题为《我是女孩》的文章。文中倾诉了积压在弱小心灵中的委屈,无情地批判了偏爱男孩的父亲、“怕断烟火”的奶奶、不愿意理睬亲侄女的姑姑的陈腐的旧观念。教师对此是这样评价的:“老师读了你的文章,好像听到了你发自心底的呼声:女孩不比男孩差!老师理解你的苦闷,支持你勇敢地向旧习俗进行挑战!你用事实说话,用心声倾诉,这是最有力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唤起社会的关注、亲人的良知和人们的同情。同学们也会支持你,你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你会有美好的未来的。”看了这样的评价,学生怎会没有“信心”呢?学生有了“自信”,在习作时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把写作当作是生活中的乐趣,在学生的作品中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也就不会再是一件难事了。

收稿日期:2008-12-16

猜你喜欢

引导课程标准作文教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