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思想
2009-03-20窦维平
窦维平
摘要: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美术教育作为今日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贯彻,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 个性 风格
《论语·先进篇》中有一篇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在这个篇章中阐述的教育思想被后人归纳为“因材施教”,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和个性差异,根据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实践。因材施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精确地把握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实质,强调了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活生生的、有个体差异的“人”这一特征,也使得教育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性化和生命力的概念。因此,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自被提出之后的几千年间,一直被奉为圭臬,作为教育者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指南。
一
美术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显示出其强大的价值。美术教育实践在既有的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特征和目标指向,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最终掌握进行独立艺术创作的思维和技能,强调实践能力和个性展现。同时,和其它知识门类不同的是,美术作为艺术这一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中,它的主要评价体系是以审美活动这一主观性和认识弹性都较强的标准为主,而不是如其他知识体系一般,有较为明确和刚性的评价系统。因此,美术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程式化和标准化的知识传授,而是结合了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方法为一体的综合认知与实践系统传授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应该比其他的教育门类更加注重和发掘受教育者的个性,在常规训练中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这一切,也就决定了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必须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贯彻。
对于美术教育的实践者——美术教师而言,美术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课堂的主导者则应该是教师。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任务不是把学生按照某种既定模式切削成型,而应该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发掘他们的特长,并将这些特长引导应用到美术实践中去。
在美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清晰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审美习惯、成长环境和接受、理解能力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取向、学习习惯和习得方式,进而外化为不同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创作习惯,这是正常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形成学生日后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个人风格,而这些创作个性和个人风格,正是艺术工作者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美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尽力地发现、鼓励和扶持这些个性化的东西。
当我们面对一群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学生,与他们交流,掌握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些情况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些表象性的(比如年龄、籍贯等)东西,还应当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如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倾向于逻辑的还是形象的?他的观察方式是倾向于整体观察还是细致入微的审视?他的性格是大刀阔斧的还是细腻严整的?在学习习惯上,是接受型的还是交流型的?对于长时间的枯燥重复练习的耐受力如何?——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其实都是每个人的正常性格,不存在高下之分。一个具备逻辑型思维方式的学生并不一定就只适合搞理科,他可能在结构素描上体现出相当良好的天分,并且很可能由此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个对于长时间的枯燥重复练习表现出相当不耐烦的学生,可能无法完成优秀的长期作业,却往往能即兴创作出一些激情四射的习作……要记住,对于一个负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每一种性格都是有优点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优点,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正面作用。
让学生的性格特征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是“因材施教”的灵魂,如何将这一“灵魂”贯彻到教学实践环节中去?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凡的耐性、敏感的分析和课程设计能力。美术课本身就是非常适合个别辅导而较排斥大班上课的形式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美术课先天就是应该“因材施教”的。所以,具体到课程的课堂实施环节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设计独立的教学实施方案和进程,比如同样进度的学生,接受型的学生更愿意看见教师完整地演示一次写生过程,而交流型的学生却能在教师修改自己的习作的过程中学到更多东
西。一个画风粗犷的学生,可以引导他成为一个风格型的作者,强令他改成细腻的风格则很可能点金成铁。
二
大家都知道玉器是由玉石打磨而成的,在打磨之前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工匠们的精心研究、精心设计,根据玉石的纹理和玉石色泽的变化,巧妙利用其特点而打磨出来各式各样的形状,使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在皖南写生时,我常碰到一位根雕师傅,他是专门搞根雕造型的。树根取材于樟木,每次到他那里都能闻到一股樟木的香味,在村口的老屋墙角下,摆放着一些雕好的根雕和一些没雕的枯树根。根雕有大有小,有具象的,有意象的,也有抽象的。每每经过我都要停下和他聊一会儿,一边聊一边欣赏根雕作品,细细品味,观其形态犹如鬼斧神工,天然之造化,形态各具特色,有纤巧灵气的造型,有古朴厚重的造型,形意有机地结合。经了解,对不同的枯树根细细揣摩,仔细推敲,就其势,取其意,顺其自然,加以精雕细刻,在经过打磨之后,一件件根雕艺术品方能跃然而出。小小根雕充分体现了艺人的才艺,把不同类型的枯树根经过设计,化腐朽为神奇。
玉石可以打磨成精美的玉器,枯树根能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不难说明不同材质要发挥其作用,最大限度使其发光,就必须根据其材料特性,遵循材料本身的规律因势利导,随势就形。这和我们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何等的相似。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在短短的一生中画了无数油画,用绘画阐释了画家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梵高的成功是与其弟弟提奥·梵高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提奥·梵高当时是一个画商,在绘画上独具慧眼。梵高的朴实绘画风格与当时的官方沙龙的亮丽的印象派画风格格不入,一次梵高看了印象派的色彩激动异常,想改变自己的画风,却怎么也达不到那种效果,连自己原先的风格也变了,变得不伦不类,这时是提奥·梵高看出来了,鼓励梵高按自己的风格走下去,结果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同时也是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别在艺术教育方面尤其重要。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目前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上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然后再去进行艺术创作,在实践中发挥主观的想象,通过自己眼睛把所观察到的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天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喜好,对事物的观察和关注也有着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对此,教师在点评时需要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充分肯定其成绩,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学生既能对自己的画作有所了解,同时也能通过学习别人,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十分个性化和风格化的学科,而作为这一学科的起点——美术教育,无疑也应该是生动的、风格化的,而绝不能把课堂变成一个死板的、程式化的画工生产流水线。美术课的课堂,应该充满观点的对撞和坦诚活泼的交流,而不是沉闷的满堂灌,如何实现这些,则有赖于广大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宁生.穿越时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平.学校美术教学方法.天津美术出版社,2002.
[3]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沃尔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