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09-03-20张翠霞
张翠霞
摘要: 新课程强调师生角色的定位要准确,学生主体性的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却很少论及,本文在作者自身的实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感悟者”。
关键词: 学生 主体性 发挥
新课程强调师生角色的定位要准确,强调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听到、很多论文中找到。可是学生的主体性呢?一般都一言以蔽之,但具体如何发挥?应发挥到什么程度?具体到历史学科,又应当如何把握?却鲜有论及,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点门道,现提出来与同行分享。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逐渐成长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有较准确的把握,既看到其成熟的一面,又不能完全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和要求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一方面宽容学生的错误,另一方面看到学生身上的丰富潜能。相信学生,为他们的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由于历史是一门讲述性学科,以往的历史课堂,我们总是偏重以教师的讲述、解释等语言贯穿始终,最多设计一、两个小问题进行探讨或布置课后进行社会调查,但又碍于课堂时间有限、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等,而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因而往往导致所谓的“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特别是那些不善表达、表现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试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历史课堂,甚至在课上做其他科作业。这是教师的悲哀,也是学生的不幸。
最后,开展活动课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与特长。在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寻求突破,我尝试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找资料,第一组:图片中的辛亥革命,第二组:小说中的辛亥革命,第三组:领导人眼中的辛亥革命,第四组:教材中的辛亥革命。要求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但是必须全员参加;实行组长负责制;时间为一周;展示时用PPT。在此过程中我除了上课前确定每组的进度外,不加任何指导。本来还有点担心会不会有的组找不到材料、会不会有的组不会做课件、上课效果会如何等,但是仍坚持不插手。上课时,学生的表现大大超出我的预期,特别是到后面汇报成果部分,每位都表现得非常自如,材料也非常充分,有些甚至老师都没见过。尤其是漫画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时,那些轻松、诙谐的画使这堂课热烈的氛围达到顶点。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旧有的教学模式经常陷入“授之以鱼”的怪圈,只单纯地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
在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探索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可能很多,也会有许多深刻的针砭社会现实的问题,学生甚至会出现偏激的认识。这就给我们备课增加了难度,也增添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但也恰恰是这点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更有意义。
三、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
科学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约翰逊(D.W.Johnson)认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能力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在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学生间的合作显然要胜于个人的努力。”
根据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进行合作。首先,提供便于合作的形式,例如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改变以前排队式坐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由四人组成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把大课堂转化成若干个合作的小“课堂”。这样在操作与讨论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有倾听和参与的机会,更便于学生间互相交流,共同探究。
其次,提供合作的机会,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逼”着学生与他人合作。通过长期的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最后,培养合作的意识。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实质上也创设了一种自由、互助、开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主体发展提供了保证。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四、学生是学习的“感悟者”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了学习活动与科学态度、道德情感的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同时,及时、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在岳麓版必修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人大的运行模式,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假如你是本班同学的代表,即将参加校学生代表大会,请你为大会准备提案” 的角色体验后,为了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的力量,我鼓励他们将这些意见投到校长信箱,不久后得到学校的答复,部分合理的意见被采用,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解释,学生也能理解。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热情,比我们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具体应当如何操作,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班级,教授不同的课程,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应该是其共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