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2009-03-20潘永辉
潘永辉
摘要: 有一段时间,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不切实际的结合,理工型管理干部对人文价值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尊重,使得大学人文教师无法担当人文价值引导重任,是造成当前中国部分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当前中国 大学 人文教育 缺失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人与动物有着共同的吃喝睡拉撒的生物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还有着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这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为人的吃喝睡拉撒的本能服务,满足于为人的生存竞争服务,那么这种教育只能是生物性的教育,停留于较低的层次;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能够帮助人类开拓自身的自由创造潜能,并帮助人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使人类对宇宙观更加自觉的形成,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文性的教育,处于教育的高层次。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必须要使教育具有人文性。换言之,人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其人文精神,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看似缺乏人文关怀的理工学科,也应该成为广义上的人文教育,或者说,理工类学科应该接受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引导。
然而在当前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的人文性遭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人文学科不但未能够真正成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反而变得非常边缘化。我们以并非典型的中国大学人文教育为例,来探讨当前中国教育的人文缺失或危机问题。
一、某些地区的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畸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大学人文精神
中国高校目前实行的管理体制,是基于官本位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体制。高校的主要领导和行政人员在高校管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高校普通教师和科研人员相对地成为被动受支配的“弱势群体”。
在目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高校行政主导的管理体制相当于高校承包体制。也就是说,政府把高校“出租”给高校主要领导,高校主要领导向政府承包了高校。由于高校领导不是由广大教职员工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府任命,高校领导一般不会直接受广大教职员工制约,只会受上级政府部门制约。为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承包指标”,高校领导往往只能不择手段地制造政绩。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很难避免成为高校领导和政府部门制造政绩的工具,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不再是直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而是直接对高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政绩负责。再加上中国教育产业市场化的错误做法,各高校不得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在各方面进行恶性竞争,于是就把全面培养人的人文性的教育活动异化为动物性的生存竞争的工具。
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畸形结合,是当前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特色。这种教育管理体制既不能像传统的教育行政主导模式那样可以凭借行政的力量使教育和科研直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也不能凭借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带来教育竞争的公平性。
受伤害比较严重的是高校人文教育。一小部分教师成了职称和学历的奴隶,成了高校领导和政府部门制造政绩的工具。跟理工类教师相比,人文教师似乎成了制造学术泡沫的假学者。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人文教师炮制出来的人文成果哪会有多少人文价值?
高校是绝不可以推行官员承包制的,人文价值也是不能当作商品推向市场竞争的。但我们当前的教育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其造成的学术腐败和教育腐败的直接后果就是:根据全国人大政协常委张涛提供的数据,国家每年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用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2];还有令人反感的高校评估,各高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穷一校之人力财力制造各种无谓的假材料,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非常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对中国人的人力财力造成多大的浪费啊!对中国人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是多大的破坏。是利用少数人制造政绩,还是依靠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共建真善美的家园,是中国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这里,我尝试提出一个“三结合”的高校管理体制:高校教师代表组成校务管理委员会,负责教育、科研和其他校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召集人和代表者;党委不直接管理校务,只负责指导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审查和监察高校各项工作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由高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社会人士组成学校工作评议委员会,定期评议高校办学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这个由教师校务委员会(校长为其代表)、党委、群众评议委员会三结合而构建的高校管理体制,有助于防止高校中官员霸权,有助于平衡教育领域中社会各界人群的利益,有助于提升中国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二、理工型管理干部对人文价值缺乏理解和尊重
目前中国高校的多数领导,学历背景属于理工学科。尤其是在理工类学校,理工型领导更是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对人文学科的态度也严重影响了大学人文精神。
一个优秀的高校领导者,应该是一个教育哲学家,能够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到国家民族的方方面面,能够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从而自觉地引领教育往正确的价值方向前进。相反,如果一个高校领导,目光过于形而下,思维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僵化,只追求当下的功利,那么他就不可能赋予他的教育管理以正确的人文价值。
越是理工类学校越要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因为科学技术必须接受人文价值的正确引导才能造福人类;没有正确人文价值引导的科学技术,只能变成危害人类生存的魔力。一个高校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并不等于说这个学校可以重理工轻人文。但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实用主义思维影响下,多数理工型的高校管理工作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科歧视倾向,对人文学科表现出一种轻视。
当前高校内部理工学科(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的许多矛盾,可能是由于部分理工型管理干部缺乏对人文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引起的。理工型思维同人文型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理工科面对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本身是没有什么激情、理想、精神性因素可言的;人文学科面对的是人类社会,是活生生的人,是研究“人”的学问,需要人的激情、理想及其他一切精神性因素,需要为人的生存和宇宙万物创造价值和意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既鲜明区别又密切融合。例如原子弹怎么制造出来,主要是理工类学科的事情;原子弹制造出来以后,为谁用,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这是人文关怀的事情,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在这里的界线既分明又交接。况且从人类科学的发展史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发展都必须以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人类想象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心理性需要为主客观前提性条件的。
但是某些理工型管理干部缺乏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正确认识,他们对待人文教师的态度,对人文教育和人文科研的管理,往往并不完全恰当。例如根据理工类思维制订出来的一套教育和科研量化管理办法,不但不适合于理工类自身,而且不适合于人文类教师的理想、激情、价值、意义以及其他一切精神性因素。
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人,不但不能过于形而下,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暂时跳出社会现实功利,去看一看人类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要反思和展望人类文明(包括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为大自然和人类生活创造价值、意义。所以人文学科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它不能过于功利性和工具性,更不可能像科学技术那样可以很快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一个优秀的人文学者,需要生活、阅历、年龄的磨砺才能成熟,一般难以大器早成;一篇优秀的人文论文,一部优秀的人文著作,一种杰出的人文思想,也许要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为人所认识、所接受,从而发挥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成为国家民族文化最内在最深层的软实力。这样的例子在文化史上是不胜枚举的。但是一旦理工型高校领导认识不到这一点,轻视人文学科的社会作用;或以行政力量逼迫人文教师成为制造论文的工具,就会极大地伤害人文研究。
理工型的管理思维,也是造成当前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大学人文教师无法担当人文价值引导重任
现代哲学和心理学一般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大部分:知、意、情。在教育中,意和情两大部分主要由人文学科担负引导重任,可见人文学科对人的健全成长的重要性。
是把人的知、意、情往真、善、美的方向引导,还是往假、恶、丑的方向引导,这是教育的第一问题。只要是正常的教育,无不要求受教育者在真、善、美各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以造就健全的人格,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人文教师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例如,人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客观地要求人文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觉带后觉”,而不是“先富带后富”,但以金钱为目标的教育科研活动,以私人占有为主体的学术(经济)资源分配方式,生存竞争性的学术等级体制,却把那些所谓的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同普通教师、普通科研人员的关系变成了“先富起来”同“后富起来”的关系;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不再是普通教师、普通科研人员的精神导师、道德楷模,对普通教师、普通科研人员无法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就这样本应该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教育学术活动变成了争名夺利的手段。又如,人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客观地要求人文教师要具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要带领学生自由自觉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灵活动,但是各种各样的量化管理办法,却把人文教师的心灵嵌入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的级别和争取课题经费之中。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人的心灵自由和人文价值能不受到影响吗?
所以人文教师同人文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文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成为“先觉带后觉”的关系,而事实是某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威望和分量,在学生们潜意识里觉得整个人文界普遍缺乏对人文价值的尊重和信任。人文类的学生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仅仅看成是为了谋生,他们没有多少精神追求;理工类学生则更是把人文课程看作是多余的强加性的东西,能应付一下就不错了。我有两个小调查,可以为观察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参考:一次在艺术系,我问这些一年级的大学生们,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大家是否还愿意做“刚正守义,不同流合污的陶渊明”,相当部分学生不敢举手,举手的学生中,愿意做陶渊明的只有一两个,绝大部分不愿意做陶渊明;另一次在计算机系,那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星期,我又问这些一年级的大学生们:当你们看到解放军和其他救援人员的救援行动以及其他人员的各种举动时,你们认为“人性到底是自私的还是合作(我是用合作这个词而不是用大公无私这个词)的呢”。相当部分学生不敢举手,举手的学生中,认为人性是合作的只有寥寥几个,大部分都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可见他们高中阶段的人文教育是多么的不相称,社会风气对他们心灵的戕害是多么严重。为这个事我心情沉重了好久,不过后来看到学生们对地震灾区的捐助行动是那么积极,我又发觉他们内心深藏着良知,只要有社会正面风气的鼓舞和合适的心灵引导,他们的良知就一定能健康成长。
人文教师自身对待人文价值的态度和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是一大问题。总体上看,中国当前人文教师对待人文价值的态度是不够庄重的,其人文素养是比较差的。这一点也使他们无力担当高校乃至社会的人文价值引导重任。更重要的是,人文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混乱,也使人文教育陷入一种危机。到底以什么思想指导自己的人文教育活动?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抑或是新自由主义?的确有一小部分教师根本就缺乏一个核心指导思想。窃以为,根据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状况,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基础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著名学者刘奔从文化安全的角度出发,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来自外部的文化侵略与来自内部的市场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冲击[3]。从教育的角度看,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以及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实际上向大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新的标准对大学人文教育加以改革。
结语
中国部分大学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归根到底是教育体制和社会核心价值相背离造成的。因此,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解除中国人文教育的那种潜在的危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53.
[2]崔清新,刘铮,顾瑞珍.中国科研成果90%无实际价值.新京报,2006.9.7.
[3]本刊记者.应正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威胁——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奔.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