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2009-03-20夏益俊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农村困境对策

夏益俊

[摘 要]“留守老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急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破解“留守老人”问题也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老人”;困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2-0060-02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逐年加快,江苏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苏北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留守老人”。为切实解决这一实际难题,江苏大力实施的“农村关爱工程”,在全社会掀起了关爱“留守老人”的高潮。根据笔者对江苏省东台市23个乡镇387个村民委员会的调研统计,东台市现有“留守老人”8367人,其中1668人丧偶,6733人需要种田维持生计,4426人还要照看孙辈,5068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东台农村,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已晚。据统计,东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东台农村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留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发生过独居老人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悲剧。此外,有些老人有固定的收入,或者子女定期寄回一定的生活费,这使一些犯罪分子打起了老人的歪主意,而一旦犯罪事件发生,体弱的老人根本无法制止,甚至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笔者简单地概括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青年(主要是农村青年)进城劳务、求学、定居,致使大批年迈体衰、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保守的老人独守家园,成为“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原因不外三个: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二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因在外工作、求学、定居,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目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5亿人口。农村青少年外出务工求学,从国家社会生活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子女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无法顾及老人,往往使老人晚年十分寂寞;三是老年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下一代所接受,子女要求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加上老年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进城生活。

“留守老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精神状态上的萎靡性等。“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农村城镇化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如今,“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破解“留守老人”难题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进一步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必将使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法设法破解“留守老人”难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目前,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有的老年人组织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牌子,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一是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承担地里的重活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等;三是为农村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

2.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深深打上了城乡二元制度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认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但与城镇老年人相比,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能依法享有养老金,养老责任完全在于家庭。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将不断弱化。因此,我们要借鉴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努力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应该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发展的对象,政府应逐步推行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让其老有所养。

3.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问题,就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一是要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对老年人治病发生的门诊、医药费按一定比例报销;二是要加强乡镇卫生医院建设,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镇转移,同时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4.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凤还巢”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外出务工、求学人员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完善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化,将因子女外出打工、求学、定居而无依无靠的“留守老人”吸纳进去,实行“补位”养老服务,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大力倡导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这也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一要组建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动城乡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共青团员和社会青年加入到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中,组织青年社会工作者利用节假日为“留守老人”提供服务,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家庭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问题;二要成立邻里互助服务队。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要鼓励开展邻里间的无偿互助活动,让街坊邻里之间伸出相互帮扶之手,大家共同关爱“留守老人”,形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三要做好农村社区为老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为“留守老人”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艺活动,活跃老年人晚年的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新农村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