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紫阳花日记》批判
2009-03-20王琦
王 琦
从照片上看,渡边先生是一个温和的老者。他头发花白,慈眉善目,架着老花近视眼镜,是典型的日本学者模样。然而,细看他的穿着打扮,有着特别的精心修饰,拍照的姿势也刻意地摆设。他慈祥长者的脸上,不经意间显露着狡黠的眼神、调皮的表情。
年近七十岁,渡边先生似乎还是个爱搞恶作剧的儿童。
在中国大陆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紫阳花日记》,渡边先生写的也是一个类似恶作剧的故事。在小说里,男主人公省吾已进中年,是一家私立医院的院长,经济来源稳定,小有金库;内有糟糠之妻志麻子以及一个跟他毫无共同话语的女儿,外有金丝之雀,在一个他出钱的租下来的公寓里跃跃欲试。
省吾院长的日常家庭生活平静如池塘,偶尔有叶子飘落,激起一圈淡淡的涟漪,波纹还没有扩散到岸边,就消失在若有若无中。
这样的家庭,是无数个日本中产家庭乃至全世界中产阶级家庭的典型。日本社会可能更加特别,因为这样的家庭里,妻子往往是专职主妇,经济上对丈夫有依赖,因此不能独立。家庭间,凡事在有冲突之前,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表面上看来,省吾院长在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
渡边先生写这类家庭背景的故事,已经轻车熟路了。
他设计这样的家庭结构,显然不是为了跟读者进行社会学的研究,而是像下雨前在河边玩着沙子的顽童,不断地堆砌,等到沙砌的大水坝完成之后,一脚踩上去,然后发疯地享受破坏性快感。
行医出身的渡边先生,对隐伏在中产阶级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表面下的汹涌情感世界,兴趣盎然。
在他的怂恿下,那个迟钝的省吾院长,一天中午,当妻子出门,他午睡未成,百般无赖之下,从自己的房间里跑到妻子的房间里——婚内分居,也是中产阶级的典型状态——企图在妻子的床上睡个安稳的午觉,不料,却被床垫下的一个硬物给硌疼了身体。
就这样,省吾院长手里捧着妻子志麻子的“紫阳花日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读了起来。
这就仿佛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的场景。
爱丽丝本来跟姐姐在河边玩,午后阳光,昏昏欲睡,突然看见一只大白兔自言自语地从面前走过。她好奇地跟着,一起跌进了一个漫长的洞里。经典的魔幻世界和童话故事结构里,总是需要通过一个特殊的“门”,以便小说的主人公从现实世界进入梦幻世界。省吾院长手里的这本日记,就是他打开的通往妻子志麻子内心世界的一扇小门。在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里,男主人公小哈利和罗恩等要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上学,就要通过一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登上魔法特快列车。而这个神秘的门,就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麻瓜世界的月台柱子里。渡边先生的日本同行村上春树也深谙此道,在他的小说里,人们也总是在某个特别的角落里,进入一个特别的世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宫崎骏动画片《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魔法房门。通过门口右上方悬挂着的那个指针罗盘,人们可以进入完全不同的魔法世界:小镇街道或者冰天雪地。平静的生活,顿时跌宕起伏,波涛汹涌。
省吾院长不小心翻开了妻子志麻子的“紫阳花日记”,就这样从阳光和煦的春日,进入了树叶枯黄的秋天。
从树荫清凉的山坡,陡然跌进汹涌的地下河,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表面温良、举止恭敬、言语俭让的妻子志麻子,竟是一个心细如麻的情感侦探和婚姻思想家——省吾一直以为妻子不过是一个循规蹈矩、无思无想的普通中年妇女。从结婚到现在,快二十年了,志麻子没有什么太大的情感变化,也好像并不需要省吾的安慰,包括他的身体。这样一来,省吾在自己的家里,似乎就失去了某种重要性。他无法在家庭里找到激情,于是,就把目光投向外面,和医院的女秘书,开始了激情的生活。
要说这种关系,并不是什么特创。
渡边先生的这部小说,有价值的是丈夫窥探到妻子的内心秘密的途径——紫阳花日记本。
这本特殊的日记同时观察了省吾和志麻子两个人——这对结婚十几年,有两个孩子,激情不再,但是世俗的婚姻维持着微妙平衡的夫妻。志麻子表面迟钝,实际上观察细腻,在她的注视下,省吾的蛛丝马迹纤毫毕现。大到省吾对自己西装的选择,小到省吾的皮肤被太阳的晒黑程度,以及省吾身上散发出来的特殊香水气味,她都一丝不苟地记入日记,然后进行细致合理的分析。偷读了妻子的日记之后,省吾心慌意乱。
比如,有一次省吾出去偷会情人,谎称去打高尔夫球。他回来之后,志麻子像往常一样,接下他的高尔夫球袋,帮他拿拖鞋,似乎没有任何发现了秘密的表现,双方表现正常。而日记里,志麻子却记下了自己的观察:
……但是,拿到鞋袋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装在鞋袋里的鞋子一点都没有弄脏。平时,打完高尔夫球后,鞋底上多少会沾上一些草屑等垃圾。
是啊,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去打高尔夫球却一点没晒黑。[1]
在这里,渡边淳一先生很成功地把一个家庭妇女,转变成了家庭侦探。本来平淡乏味的生活,顿时波澜起伏。省吾和志麻子,都在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里,合格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没有出现任何的破绽。
从妻子的“紫阳花日记”里,省吾院长慌张地发现,自己原以为严丝密缝的偷情事业,竟然破绽百出:他接电话的紧张,他购买衣服的兴奋,他身上带回来的香水味,洗衣店送回的衣服上悬挂着的牌子,等等,无一不泄露省吾院长的内心秘密。
最让省吾院长感到不安的是,在这部袒露于他眼前的日记里,志麻子表示,她要跟踪追击,亲自出马,去医院里打探一番,把丈夫的情人找出来。从这里,省吾院长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很信赖的医院护士长,竟然也是妻子的内线。她们两个人很简单地就把省吾院长的秘书情人找到了。
就这样,本来以为自己的生活严丝密缝,省吾院长从“紫阳花日记”里却看到了恐怖在慢慢渗透。无论他怎样小心,一件事情结束之后,接下来他想方设法去偷看妻子的日记时,仍然会无可奈何地发现,妻子拥有特别的观察能力,总是能看到他掩盖不住的破绽。他越是小心,就越是露出马脚。渐渐地,通过这本似乎拥有魔法的日记,省吾和志麻子心照不宣、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着侦探和反侦探的工作。
故事进入了高潮。
渡边先生在这里硬生生地扑进人物心理之河,这种方法直率而困难,叙事空间逼仄,回旋余地小,对叙事者有多重考验。如果是一名对小说的品格有特殊追求,对小说语言充满自觉性的作家,“日记”的故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地被放过。关于这本日记带来的种种内心变化和情感转换,在另一名高明的作家笔下,或许会演变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急流。美国大片《史密斯夫妇》里,丈夫布莱特·皮特和妻子安吉莉娜·茱莉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是一对恩爱的、稍微有点俗气的夫妻,然而,他们的真实身份,却是为不同势力服务的超级间谍。电影朝着狂轰滥炸的方向发展,而皮特和茱莉这对敌对夫妻,居然最终也还是能在一片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紧张场面间隙,重新发展出真情实感来。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编剧的这种坚忍不拔的俗套:既俗到极点,又合情合理。从中国古典才子佳人模式的戏曲小说里发展出来的“大团圆”结局的套式,在好莱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与发展。
从小说的角度,最有名的窥视,是法国新小说派大师阿兰·罗勃·格里耶的小说《嫉妒》。这些现代派小说试图告诉读者,你在一个第一人称的角度,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最重要的是,一个作家也不能。问题在于,普通作家缺乏足够的节制和自省,他们总是在第一人称的叙事里,得意洋洋地出现全知全能的内容,再加上令人抓狂的自我迷恋,这小说就成了新世纪的低级麻辣煮杂烩了。
渡边先生得到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但是他没有利用这种特别的叙事身份,对人物的性格进行精妙的刻画和塑造。他更关心夫妻之间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模式的问题,而不是小说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或许就是尽量取巧的通俗小说和挑战叙事者自我的艺术小说的区别之一。通俗小说家在碰到问题时,往往会闪身逃离,什么地方好走他就走哪里。一个艺术小说大师,则会选取强攻的办法,让小说的主人公和叙事者都身心疲惫。小说跟其他艺术一样,语言在绷紧到极点时,才会出现弹性,才能体现语言的魅力。
渡边先生轻松地放弃了省吾的内心活动,而把故事的主动权丢给了志麻子。在故事叙述到一半时,志麻子占据了主动。这是一场婚姻的平衡交易,也是叙述者本人的自我平衡。
在小说里,省吾读到妻子的日记后,小心翼翼,处处提防,妻子却在不动声色间,着着领先。他自以为和诗织的地下情事堤坝坚固,妻子却已经像身体柔软牙齿锋利的白蚁一样,把他的虚伪面具蛀得千疮百孔。
透过妻子的目光再度反观自己,省吾一度迷失了方向。
这与其说是夫妻间心有灵犀的婚姻智斗,不如说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的情感游戏。小说止步于游戏和平衡,也就止步于艺术。这确实不过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已,作家满足于说出一个秘密,而不去甘心这个秘密的内心活动。他喜欢表达观点,例如,中产阶级夫妻双方都外出偷情,是维持婚姻的好办法之一。然而,他对其中的情感波澜,几乎没有涉及。而这种偷情背后的道德牵制力量,也被作家轻松地抛开了。因此,虽然省吾不断地窥探到志麻子的日记,得知志麻子的随后行动,但是他们两个人居然都没有出现正面的激烈交锋。
省吾和志麻对于情感的认识虽然略有不同,对婚姻的看法却几近一致。为了平衡自己在婚姻天秤上的失重感,志麻重返大学听老师的文学课,在跟先生讨论《源氏物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中,他们两个人暗暗地盘活了自己的情感富余资产,进行了一场有效的增值置换。
一场有目的无预谋的出墙游戏,换来了婚姻的绿草茵茵,这种想法是多么单纯!也许,渡边先生就是这么单纯的一个作家?
在省吾寂寞枯燥的婚姻之下,因为妻子的秘密心灵花园的曝光,于是高潮迭出,令人眼花缭乱。
这部小说结构简单、坚实。摹仿女性的心理来叙写心灵笔记,不是一件轻巧活,难度很高,其中省吾偷窥日记和志麻写日记之间的虚实转换,出现了多次破绽,这显得这部畅销书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够精纯。然而,渡边先生煞费苦心,还是殊为不易。
小说的最后,省吾和志麻的婚姻并没有同归于尽,而是渐趋平静。由此可以看到,渡边先生还是一个善良的人。
《紫阳花日记》是省吾和志麻人生中的一次波涛,早上汹涌,晚上平静。
小说合上,读者也立即平静了。
注释:
[1]《紫阳花日记》P21,渡边淳一著,王智新译,文汇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王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