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三把火点燃学生的诗情

2009-03-20

文学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感官调动想象

李 平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面世,我们发现语文课文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例大大增加了。的确,这些作品都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当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使我们的教学充满诗意?怎样去激发学生的诗情?

第一把火,诵读吟咏。

诵读,是古人进行诗歌欣赏的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引导读者走向诗文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蕴藉及诗外之意,从而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课本中的古诗词作品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从形式上看,古诗词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反复诵读,强调声韵情感,以声入情,因声求意。在吟诵中探寻诗的艺术魅力,进入诗的艺术境界,品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涵咏在诗的意境中,获得读者之心与诗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从形式上看,诵读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或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或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或让男女生分部朗读……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语气轻重等,特别是感情的投入。语言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主要就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有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在朗读中要大力提倡情感朗读。

第二把火,激发想象。

诗人艾青说:“所有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情绪体验,从而达成与诗人沟通的目的。具体说来,可以诱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调动知识积累,充实拓展画面。由于历史的文化积淀等原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相同或相似,以致在类似的境遇中会生发雷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相关的送别场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等加以充实,诗人独立江边,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的依依不舍,怅然若失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于眼前了。

2、调动不同的感官,全方位构想画面。人们对物象的认识是调动了全部感官的整体的认识,而诗歌受语言形式的限制往往只能突出某一部分特征,教学要善于调动起学生通过各感官的沟通与转化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碧”、“红”交相辉映,一望无际的视觉效果,可引导学生将这种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方面迁移,让他们设想:“炎炎夏日,置身于这阔大无边的荷塘,你还会获得怎样的感受?这一切将带给你怎样的心情?”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沉浸到想象的世界中,仿佛能真切地呼吸到那淡淡的幽香,能感受到那丝丝直沁肌肤的清凉。在这种全方位的构想中,学生之情和诗人之情交融在一起,心旷神怡之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画面便会深深印在心里。

第三把火,再度创作。

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们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古典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改写、仿写和话题式写作的训练。《邶风·静女》在学生改写的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现代版”,远古与当代的距离在学生们的感受中拉近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情感——爱情,得到了凸现。屈原的《离骚(节选)》在课前组织三位学生编成了一个课本剧,由屈原、渔父及旁白三个角色围绕课文内容展开,使课文中艰涩的意义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赢得了掌声和欢笑后,也加深了对屈原命运的认识与思考。在《梁祝》音乐背景下,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讨论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后,要求学生们对原材料进行剪辑,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改写。学生用心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命运,写出了容易颤动心灵的内容,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捕捉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的升华过程,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

李平,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感官调动想象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数独驾到
响鼓
感官训练纸模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感官训练纸膜
某新官上任三把火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