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方法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09-03-20张建萍

文学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创造性词语课文

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不少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为至高准则,一味地片面地追求创造,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横扫一空,割断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尴尬的局面。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就是其中之一,但创造不能把传统方法中的一些精华也给抛弃掉,因为,有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看起来朴实甚至笨拙,但由于触及了母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却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实在是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支柱产业”。

一、词语积累。词语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词汇的贫乏显然不可能使思维缜密、情感丰富、表达准确。遗憾的是,当下对词语的积累和训练并没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重视,反而渐渐被掩盖在一拨又一拨的质疑讨论声中,淹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探究新潮中。相对于同属语言学科范畴的英语学科而言,其单词的识记、默写等常规教学活动落实得相对到位,可是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却缺乏积累词语、扩充词语的自觉意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创造性地开展词语教学,如“你是怎样识记生字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识字潜能,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再如“你能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这个问题就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创造性训练。这样做,就能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词语的音、形、义,让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把握词语,通过一定量

的词语积累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名言反映了古人对包括诵读在内的读的重视。当下的语文课堂,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空泛化、泡沫化的倾向。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文本,特别是放弃了放胆诵读和反复诵读,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其实,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觉悟、顿悟,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比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感情等引向深入。

三、课文复述。复述是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说话形式。创造性复述是对课文的重点摘要或对人对事的评析以及某些情节的想象拓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复述者要着眼内部语言的组织向有声语言的转换,转换中要凭借原文来实现语词的重新编码。比如,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让学生不用“美丽”一词,把“美丽”用具体的精彩的词句描述,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让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良好习惯,读后自觉地回味一下,重现整合文本、品味细节,这是培养口头表达的好方法。

四、默写。黎锦熙先生说过:“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强,多背诵一些古诗文,少学一点翻译和繁琐无用的分析,在语文界已经有共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一定篇目的优秀诗文,这就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建构自己的文化底蕴,将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打下根基并受益终身。比如,改变以前的默写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性默写,如“写出《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比喻句”,就是创造性的默写训练。

五、课堂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然而这一点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训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大敌,因此课堂上不再进行“训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里讲的“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就是指有效的“训练”。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还是靠他们独立的读写实践。创造性训练不是搞文字游戏,不是搞脑筋急转弯式的恶作剧,要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训练。

张建萍,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创造性词语课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