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思考

2009-03-20吴永贤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对策

吴永贤

摘要: 阐述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并针对农村实际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对策,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保护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99-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地区的环境由于诸多因素不断恶化,如果不加以解决改善,经济再发达也不能称其为新农村。所以,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关注。

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将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1农业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倍多。我国农业每年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 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田化肥平均施用量已逾360kg/hm2,而化肥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农田农药使用量为2.25kg/hm2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1/2。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大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造成土壤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土壤受到污染,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甚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1.2工业及养殖业污染

过去人们只是关注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但现在很多地方的污染型企业(如一些农药厂)直接搬出城区而建到农村。据统计,目前工业“ 三废”已造成约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调查,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粮食每年减产达1 000万吨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在乡镇企业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排放量的1/2以上。如此污染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养殖业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村仅猪、牛、鸡3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造成水体污染。据调查,养殖1头牛及1只猪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人和7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其他畜牧类等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1.3生活垃圾污染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由于农村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有可被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无害化处理率低,使一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令人担忧。

1.4非环保的开发造成的污染

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毁垦殖、毁林等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使得大量农田养分流失,水、土地质量下降。据报道,我国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50亿吨。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导致蓄洪能力下降,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还有一些地区过度放牧,使得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人退局面。

2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1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卫生条件。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减少畜禽粪便污染,采取“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还可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机构建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完善排污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绿色环保生产。

2.2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建设

2.2.1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目前已颁发《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有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等具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政府对农业生态建设采取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加大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具有强制性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利用促进条例》、《地下水保护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方面的法规。

2.2.2加强执法监督。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企业要公开排污的种类、数量,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还要建立问责制,有关部门要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保护主义及干扰环境执法,应依法追究责任。

2.3发展环保的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利用生物防治病虫草害;大量增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实行有机、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其次,要发展环保工业。用发展工业的理论发展工农业对接产业。农村环境问题表现在环境上,根源在于工业化、产业化、资源化程度不高。农牧业发达的地区,要围绕其资源发展工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优势产业,既能解决环境问题,又能可持续利用资源,促进乡镇企业进园(工业园),以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

2.4切实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有意义的纪念日开展环保教育,把下一代培养成环保卫士,使他们能够自觉维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全方面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农村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参考文献

[1] 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3(2):55-57.

[2] 刘国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0(1):1-11.

[3] 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60-61.

[4] 赵成章,卞纲成.论农村的环境保护[J].吉林农业:下半月,2009(3):81-83.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