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文化站的困境和出路

2009-03-20李仁硕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出路困境

李仁硕

摘要: 阐述了乡镇文化站的现状,从文化站自身体制的模式方面分析了乡镇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了新世纪乡镇文化站的出路。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72-01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站主动顺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大力开展以工养文、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力图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站房破旧经费少,文体活动开展难”的困境,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下,农村逐步形成了大文化的新格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广泛,农村文化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农民有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需求。面对农村全新的变化以及农民对文化新的渴求,乡镇文化站理应担当起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任,在农村文艺舞台上“唱主角”。然而一些曾经红火的文化站不少处于偃旗息鼓状态,有的甚至陷入“物散人调阵地丢”的境地;即使还在勉力开展活动,也是场地、设施落后,项目、形式单调,依然一副老面孔、老腔调、老模式、老套路。文化站的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落后状况与其所应担当的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主角位置极不协调,与飞速发展的农村形势、日新月异的农民文化需求极不适应。

文化站为什么至今仍会处于这种困境,其原因有许多,如乡镇领导不重视,舍不得投入,一手硬一手软;文化站长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缺少开拓创新意识;文化经济政策得不到落实等。笔者试就文化站自身的体制和模式等方面对文化站陷入困境的原因作一些分析,并对文化站今后的出路谈一点看法。

第一,文化站的旧有体制决定了文化站生存的依附性,而这种依附的基础一旦动摇,其必然陷入困境。文化站是在计划经济的土壤上产生的,它既是乡镇政府领导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又是当地群众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国办和公益性是其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标志。从它的性质和功能上看,它是依附于政府而存在,也是为政府服务的。它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不但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反而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如人员的工资、设施器材费用。因此,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即使基础好也很难维持。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站按政府的指令和计划,开展文化活动,其人员由政府抽调,经费由政府下拨。1乡1镇,只有1个文化活动场所。在农村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下,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文化活动场所,不管条件如何,管理如何,理所当然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天堂。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兴起,国办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各种力量多元办文化的格局形成,一些设施先进、项目齐全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纷纷出现,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出现竞争性和可选择性,并呈现出由低要求向高要求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文化站因为缺少投入,房屋、设施日益破旧、落后,原有国办和公益性的优势逐渐丧失,乡镇政府一门心思抓经济,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站,更不要谈改善设施开展活动的投入了。文化站“等、靠、要”的发展道路中断了,即使另谋出路也难以维继。文化站逐渐失去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在文化市场日渐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同时,文化站作为乡镇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地位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示范功能也逐步动摇和萎缩,文化站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受到挑战。

第二,文化站的固有模式注定了文化站作为一个单位存在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常常使文化站陷入困境。文化站基本上都是1站1人,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集镇文化站有2~3人,这样的规模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迄今为止,一些文化站仍然有站无房,有的文化站原有的站房被其他单位占用,而文化站长常常被乡镇政府拉去分工上村,或干与文化无关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有些乡镇政府领导的观念中,文化站只是一个单位,有房无房无所谓,有人无人也无所谓,只在检查考核时充个数就行。然而,领导观念并不是全部源头所在,即使在文化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站长一个人未必能支持下去,而且,按照改革的要求,事业企业要分开,企业单位要全部改制,作为全民事业单位的乡镇文化站根本开展不好企业经营活动,所以文化站的固存模式才是原因所在。

第三,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对文化站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文化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在乡镇推行建立农村文化事业,文化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在乡镇推行建立农村文化中心,把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等宣传文化单位结合在一起,组成集文化、宣传、业余教育、科学普及、体育等事业为一体的乡镇社会文化联合体。然而,这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业务范围和经济利益,经济上又各自独立核算,因而,尽管名为文化中心,实际仍然各司其职。之后,为了巩固农村文化中心,文化部门又开展了明星文化中心创建、文化站评估定级和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活动。这些创建和评估,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如规定站房面积要达到多少平方米,活动项目要达到几项,宣传橱窗要达到几格,剧场要达到多少座位,图书室藏书要达到多少册等。为了通过验收和评估,收获荣誉,一些乡镇通过挤、租、借等方法临时解决站房问题,通过捐、借、欠解决图书问题,还把一些文化个体户纳入其中,归为站有,一旦验收结束,乡镇的文化氛围依然如故。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中心建设和创建验收工作。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和创建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工作,对于促进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未能解决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又过多注重形式,而最终产生形式主义倾向。

乡镇文化站几十年一贯制的旧有体制、模式已经根本不能适应新世纪农村文化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传统、单一、以小文化办文化、用部门文化管文化的体制在农村已经不适应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更是阻碍了文化事业改革创新的步伐,使其仍然在旧有体制和模式里徘徊找不到出路,其陷入困境,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新的世纪,乡镇文化站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要从发展先进生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文化站建设,从满足农民迫切需要出发,突出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主题,深化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把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综合型的农村文化载体、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业余学校、推广农科技术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的示范基地、抵制不良文化和邪恶现象的前沿阵地,使得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办文化真正能够与时俱进,站在农村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发挥出公益文化的主导和示范作用。

首先,要解决投资问题。乡镇政府一定要舍得投资,把文化站建设成当地精神文明的标志性工程,保证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变文化部对政府的被动依附求生存为不愁吃穿能发展。当然,在投资问题上,也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拓宽渠道,实现多元投资,但作为公益文化,政府投资是其主要渠道,这一点不能动摇。如果没有可靠的政府投资,文化站根本无法生存和发展,公益性文化的作用也根本无法实现。

其次,应将原乡镇文化站的性质由事业型转变为行政事业型,扩大文化站编制,把那些既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业务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选聘到文化工作岗位上来,增强文化站作为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性,使其既能履行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又能履行文化业务组织辅导职能,最终担当起农村大文化建设的重任,使农村文化工作能更好地与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同时,要大力倡导务实作风,力戒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文化站建设的良好氛围。

乡镇文化站过去历经风雨,未来面临挑战。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的世纪,乡镇文化站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肯定,在建设文化大省和繁荣农村先进文化的宏伟工程中,乡镇文化站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勇于与时俱进,就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春燕.新阶段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9,24(1):64-67.

[2] 陈德洲.乡镇文化站建设初探[J].群文天地(贵州),2009(2):15-16.

[3] 王金甫.对乡镇文化站的认识及思考[J].剧影月服,2009(3):198-199.

[4] 纪忠江,刘巍,高志远.沙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财政思考[J].中国财政,2009(12):59-60.

猜你喜欢

乡镇文化站出路困境
跟踪导练(一)
乡镇文化站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乡镇文化站现状及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关于乡镇文化站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