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保护

2009-03-20李东亮

文学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小春阿Q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其名作《牡丹亭》中,不但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艺术形象,同时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娇憨可爱、顽皮泼辣、机智聪慧的小春香的形象,也正是这个形象,引发了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

在牡丹亭之闺塾一幕中,小春香与老塾师陈最良在课堂上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闹剧:已逾古稀之年的陈老师和豆蔻年华的小春香满教室追打,反被小春香缴了械……

纵观这次冲突,起因就在于迂腐的陈最良那句:“多嘴!”出于师道尊严的这句多嘴,犹如一根棒子,粗暴的向小春香打去,彻底冰冻了小春香质疑思考的火焰,使得小春香在下面的课堂里“变本加厉”的胡闹起来,以致70多岁的陈最良与小春香在课堂上“大打出手”,整个课堂一塌糊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上的极其失败(何止是失败,简直是糟糕透顶),究其本因,就在于老师没有正确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

那么,如何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教师要创设课程的人文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保护学生天生的兴趣源泉。

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所教学科(尤其是语文)的人文内涵,用富于美感的语言、饱满真实的激情、关爱明辨的思路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瞿秋白在讲课时可谓此类的典范。瞿秋白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涉猎精通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的重要思想。瞿秋白讲课时,神态安逸从容,声音高低有致。他为了使大家听明白一个问题,往往引证丰富的古今中外故事,并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得很多学生喜欢听他讲课,不仅有社会学系的学生,也有中文、英文系的学生,还有其他大学的学生,甚至一些本校的老师都愿来听课。教室里人满为患,连窗台上都挤满了听课的人。大家沉浸在课堂里,对瞿秋白的讲课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或重温。兴趣还能够激活思考。在很多时候,兴趣就是学习的方向、梦想的来源。而且,对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讲,我们天生就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保护学生天生的兴趣源泉就是保护学生作为人的天性。“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小春香对《关雎》的追问就是一种本质兴趣源泉的最初的、自然的体现。有兴趣,才会关注;有关注,才会有追问。这时,质疑便产生了。当一个学生有了持续深刻的质疑能力,他作为学生的求知潜能就会被持续深刻的激发出来,他对宇宙的万物才可能有一个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二、教师要切实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几千年来,对“师者父母”的师道传统歪曲的理解禁锢了学生的心灵。师尊而生卑的陈旧教规早就应该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里。这种以非人格和知识为内涵的“师道尊严”,只会成为沉重的包袱,阻碍了我们当前的教育质量,从潜意识里破坏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试想,一个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老师,如何能让课堂里噤若寒蝉的学生提出质疑呢?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激涌的时代。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权。教师要走下高高在上的教育神坛,要剔除思想里丝丝缕缕的师道尊严的传统陈旧观念,要走入学生堆里,与学生交朋友,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恒久的人格魅力和丰富而不僵化的学识,去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如此,方能实现课堂上的民主与和谐,学生才可能道出心中的疑惑,如此,教师方能有机会真正的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只有在课堂上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学生达成一致,发自内心的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会培养出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勤于思考的学生,也才会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教师要明确要求,促进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学生毕竟处于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两个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教师在如何促进学生善于质疑这一环节中必须明确要求。启发学生在什么地方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首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标题处质疑。以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在阅读文本前,可以引导学生就文本的标题提这么几个问题:这是谁的墓?它究竟是怎样的墓?为什么称这座墓是世间最美的?文本中作者会如何体现这一特征?初读时,对标题提问,学生就会特别留意这些重要信息,迅速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而不会让理性被纷至踏来的信息所淹没,以至读完文本后仍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如果文本内容与学生的预想不符,学生们就会特别注意,仔细认真的思考,这样常常可以使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主要特色。

其次,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不合常规处质疑。在课外讲授杜甫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般来讲,学生读臭为“chòu”,就可以引导学生提这么几个问题:酒应是愈久愈香,怎么会放臭?富贵豪门家里怎么会有发臭的肉?如此一质疑,就会明晓:“臭”有两种读音,大家通常读作“chòu”,解释为腐烂发臭,看似正与“路有冻死骨”契合。然而,当时诗人从京城返回故乡探亲,看到的是权贵豪门的奢华淫靡,酒肉飘香,岂不与饥迫百姓的凄哀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而且,当时正值冬天,酒肉极不易腐烂。即使腐烂了,如此豪门岂会任由其存放家中?再者,杜少陵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及其注重炼字的他,选择表示“气味”意的读音“xiù”应该更为合理。如此探讨,方能令学生信服。

再次,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矛盾处质疑。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但真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在讲授本处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以下问题:赢了一回怎么成了不幸?什么叫“几乎失败了”?如此,方能体会出阿Q处境的悲哀和凄惨,才能更深的懂得阿Q的奴性人格是未庄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言的“国民性弱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正是保护了学生兴趣思维的源头活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保持其渠水清清,成为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人。

参考资料: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剑桥家训》卡洛林·奥斯汀,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李东亮,河南平顶山财贸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小春阿Q
小春
阿Q和老A
“阿Q断子绝孙”考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幸福,在我身边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阿Q森林
说说阿Q的两句唱词
《小春》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