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与“信口开河”
2009-03-19冒石宏
冒石宏
有照为证
嘿,改了这么多年作文,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看到这样形容老师的,你瞧,(图1)我上课时真是这样的吗?难道喜欢我就是因为我的“信口开河”?哦,天哪!真是不可思议!看来这个家伙十之八九是把成语张冠李戴了!再瞧瞧他前面的几篇作文。呵!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还真给我又找出了一个“李冠张戴”的—一口若悬河(图2)。
想想也难怪,“口若悬河”和“信口开河”这两个成语看看还真有点像,都有“口”和“河”,也都是用来形容人物说话的,还都表示话说得多。不过想要区分它们其实并不难,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吧!
咬文嚼字
“口若悬河”中的“若”是“如,像”的意思,“悬河”是指瀑布。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人讲话像瀑布倾泻一般,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这句话中的“郭子玄”是我国晋朝的一位大学问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朝廷听说后,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到朝中做了黄门侍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没有枯竭的时候。”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它的近义词有“侃侃而谈”“能言善辩”“滔滔不绝”等。
在我们同学平时的作文中,这个成语使用的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如“奶奶一谈到往事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看到大学生用英语与老外交流时,一个个口若悬河,我真崇拜他们。”“今天,我们学校进行了一场讲童话故事比赛,小选手们个个口若悬河,把一个个童话故事讲得惟妙惟肖。”“我们班的‘故事大王丁力在每次班级故事会上,总能口若悬河地讲一些惊险刺激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个个如痴如醉。”……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些例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包含着表扬、肯定的意思。而图2中的骗子想通过自己的花言巧语蒙骗大家的钱财,我们怎么能够用“口若悬河”这个褒义词呢?这里我们不妨将它换成“信口开河”,这样显得更加恰当些。
“信口开河”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息,不当一个信口开河。”这个成语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含有贬义,它的近义词有“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信口胡言”等。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在我国古代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灵壁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刘邦输了,带领军队一直撤退到了荥阳。战胜的项羽任命将军英布为“当阳君”,率领40万军队驻扎到九江。这时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听后哈哈大笑,说从古至今哪有得胜的军队向被打败的一方投降的,随可简直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信口开河”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人物说话不从实际出发,令人难以相信。因此,我们在形容图2中的“骗子”时应该用“信口开河”。而图1中在形容老师讲课也用了“信口开河”,显得老师是在课堂上随口乱说,这样似乎不够妥当,如果这里换成“口若悬河”就更加准确了。
总而言之,“口若悬河”与“信口开河”,一个是“红脸”,一个是“白脸”。“口若悬河”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物说得好,说得妙,说得确凿可信,说得合情合理;而“信口开河”则用来表现人物说假话、说胡话,说得难以置信,说得不着边际。
小试牛刀
现在你应该能够认清“口若悬河”和“信口开河”这两个成语的真面目了吧?拿起笔来,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括号中去吧,相信你肯定能做对的!
(1)博物馆馆长()地给我们讲解着这件青花瓷的来历。
(2)那个家伙在台上(),说的一点都不可信。
(3)张明平时有()的习惯,所以大家对他的话总是半信半疑。
(4)妈妈一讲起道理来就(),听得你不得不服,不得不改。
正确答案:(1)口若悬河;(2)信口开河:(3)信口开河;(4)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