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2009-03-19陈君生何继勇

船山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曾国藩智慧人生

陈君生 何继勇

摘要: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在五个方面:即志存高远——“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屡败屡战——“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团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有恒——“鸟孵雏鸟,昼夜不舍;燕子筑巢,日积月累”;知过、求过、改过——“知我者,莫如自己”,“勤求己过”,“喜闻诤言”:广交朋友——“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

关键词:曾国藩:人生:智慧

中图分类号:B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035-03

曾国藩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称其“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思想丰富,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人,如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蔡锷宣称“吾当奉以为师”,青年毛泽东自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令人折服。其实,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思想,充满智慧。人生智慧与经验。除了来自自身实践。主要在于学习,特别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此,本文将从人生智慧方面,阐述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经验。

一、志存高远——“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立志是一个人成长、事业成功的关键。曾国藩在20岁以前,虽然跟随父亲勤奋读书,但没有太大的志向。道光10年即1830年,父亲认为自己的才质不及儿子,于是便送其到衡阳汪觉庵先生处学习,一年多的时间,曾国藩眼界大开,志向远大,改号伯涵为涤生,“涤”意为“涤其旧污之染”,“生”意为“昨日死,今日生”。并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座右铭。在诗歌中他也常常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期望有一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在《感春六首》中写道:“……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太华山顶一虬松,万龄年代无人踪。……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目即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他的奋发图强诗写道:“滥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从古精诚能破石。薰天事业不贪钱。腐儒封拜称诗伯,上策屯耕在砚田。巨海茫茫终得岸,谁言精卫恨难填。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自信与豪迈。

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禹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于我哉!”他在给他弟的信中说:“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一次他四弟来信说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想出外从师。他回信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二、屡败屡战——“好汉打脱牙和血香”,“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

曾国藩认为:咬牙忍耐,世上没有过不去的事。如果在厄运面前痪软,那么你就只能像一个懦夫一样爬行在人生道路上。

人都是争强好性的,因为都有血气,特别是年青人,血气方刚。但遇到碰撞,有人立即就如一摊泥,望天长叹,泪水和鼻涕搅和在一起。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男儿自立,必有争胜之气。”他在写给次子曾纪鸿的信中说:“能度过极困难之境。方是大英雄。”他认为,平常人遇到困难、挫折时便会停下来,放弃自己的目标,或绕道他处。实际上,困难时不能停下来。“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23岁考取秀才,24岁考取湖南乡试举人,然后远离家乡赴京师会试。但两次会试都落第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他两度京师会试名落孙山之后写了一首诗:“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这首诗足以证明他的远大抱负并未因落榜而受挫,

又如与太平军作战初期,屡战屡败。他的幕僚向朝廷写奏节,禀报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情况,如实写成“屡战屡败”。他接过笔改为:“屡败屡战”㈣。一字之改,被动变为主动。消极变为积极,“败不馁”之气魄跃然纸上。

曾国藩说:“打脱门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可见其坚忍卓绝的意志,刚毅不屈的气度。

他认为,人做大事要不怕摔打,自己就是一块厚钢板,要在逆境中培养自己的坚毅品性。

但身处逆境,不能一味地顺从。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又说“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㈣即吃亏可以长大智。

还表现在于名利得失和顺境逆境,曾国藩凡事能平和处之。他说:“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曾国藩说:“每苦心绪郁闷。毫无生机”时,则“思寻乐之法”,他总结“寻乐约有三端。勤劳而后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忮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曾国藩还常常在顺境中想到危难,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同治九年即1871年5月写了一幅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三、有恒——“鸟孵雏鸟,昼夜不舍;燕子筑巢,日积月累”

在曾国藩看来,恒心是成败的关键,做事如此,立志、做学问都是如此。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幅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写给弟弟的信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廿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廿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有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切勿以家中有事,而即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书;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书。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他认为持之以恒是一种耐力、意志力。大事业、大学问。获得大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农夫收获庄稼,士人积累学业都是积之数年而有成的。如同鸟孵雏鸟,昼夜不舍;燕子筑巢,日积月累。否则。“欲速则不达”。

凡事急于求成,是很多人的通病。如学习、练习书法。他以练字须下苦功,不可求速效为例。教训他的弟弟说:“对于一切事情都要下一番困知勉行的功夫,你不可求很快出

名,很快就见成效。以后每天练习柳字百个。单日用生纸临,双日用油纸摹。临帖要慢,摹帖要快,专门在学其间架结构上下功夫。数月之后,手会变得越笨,字会变得越丑。兴趣也会越低,这就是所谓的困。困时切记不要间断,熬过这一关。就可有些进步了。再进再困,在熬过这一关,就会有大进步了,就会有亨通掌握之日。不仅是练字,做什么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只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是好汉。”

四、知过、求过、改过——“知我者,莫如自己”,“勤求己过”,“喜闻诤言”

曾国藩的修身践行知过、求过和改过。知过。就是反思自己的不足和过错。曾国藩常常反思,如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曾国藩求过的方法,第一是自己求过,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终身不间断,做到“诚实无欺,无事不记”。在记日记中写出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以求改过。他的日记中自己找出自己过失的例子很多,直到他年衰官高,勤求己过仍不肯稍宽。

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不勤劳,什么事都会荒废,整个家都会衰败。我在三四个月里不做一事。大大损害了家庭,又惭又愧!”

第二个方法就是请求朋友直言相告。他说:“若得一二个好友,胸怀宽广、豁达,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批评我,对我可大有益处。”

至于他请兄弟进言,我们可以从他的家书中常常看到。他说:“诸位兄弟相隔千里,必须不断地批评我。要时时来信指正我的过失。不要让祖上几世的积德,因我之过失而堕失。这样才能免于灾难。诸弟若能经常向我进言劝告,你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了!”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吹谀,这是人之常情。曾国藩这种“勤于求过”、“喜闻诤言”的态度,是很难得的。

五、广交朋友——“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

人际关系是成大事者的一个支撑点,失去好人缘将寸步难行。这是人人皆知的,但并不非人人都能做到的。曾国藩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但他能如意应对。在这里,我们仅介绍他走向仕途最初交际的一些情况。他人际交往分三个层面:师长、同乡、同学。春节曾国藩每年都要给老师、同乡、同学拜年。

他拜年的顺序是先拜师长。对于师长辈的。曾国藩在交往中贯穿一个“敬”字。比如对他的老师吴文镕,每逢过节,自然拜谢有加,吴升任江西巡抚赴任时,曾国藩早早起来,一直送到彰仪门外。

拜了老师后即拜访湖广同乡。对于乡辈同僚,他在交往中贯彻一个“谨”字,即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过分亲近。但必须尽职尽责,做事想得很周到。

再就是“同年”,即同学,对于同学,他在交往中贯穿一个“亲”字。曾国藩说。同学情谊在所有亲情之外是最亲谊的。这种感情不源于天然。但又胜过天然。因此,他主张对同学要有求必应,尽力而为之。

曾国藩对交际特别重视,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在做官中感叹说:“多与人不合,故难成事”,“人之不可以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但交友要择友,曾国藩认为择友是人生第一要义。

他1843年2月15日给弟弟写信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渊。

在交友中,曾国藩深知“宽则得众”的道理,所以,他强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他说“无故而怨天,则天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曾国藩认为。交朋友要有雅量,即能敞开心胸容纳人。他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同学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住了吗?赶快挪开!”曾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曾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同学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只好低声默诵。但不久曾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同学更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了不服气,与那同学争论激烈,认为是那同学无理取闹,替曾打抱不平。曾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无事一般。可见青年时期曾国藩的涵养和气度不凡,虚怀若谷,雅量大度。

曾国藩在做人中感悟到:要学会给人留面子,特别是说话。但早年曾多言健谈,爱出风头,自以为是。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伤害了朋友间的感情。在后来交往中,深知“言多尖刻,惹人厌烦。”“祸从日出”、“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八分”,“言语伤人,胜于刀枪”的道理。

曾国藩提倡与人交往应以诚以恕,倡导“待人以诚,容人以恕”。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又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曾国藩积一生处世之大法,提出交际四大禁忌:一是勿夸夸其谈,二是勿好为人师,三是勿轻言人短。四是勿斤斤计较。这对我们今天与人交往很有启发。

猜你喜欢

曾国藩智慧人生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曾国藩吃牢饭
人生中的某一天
曾国藩背书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