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初探及实证分析
2009-03-18曹岚
曹 岚
摘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城市物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是积极应对危机、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物流需求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特征,探索建设现代、高效、集约的物流网络体系的策略,并结合杭州的物流现状,分析杭州物流网络建设规划。
关键词: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物流网络 杭州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273-02
一、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特征分析
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种资源集中的城市,拥有完善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发达的工商业产业基础、旺盛的物流服务需求,既是物资汇集扩散的节点,也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物资的重要节点,发挥着“集聚和扩散”双重功能。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不仅承担着实现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物资配送功能,还承担着与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物资交流功能,是多元集全、有机联系、功能互动的统一开放的综合系统。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分为城市间物流网络体系和城市内部物流网络体系两部分。
城市间物流网络体系是城市物资汇集到城市物流节点向其他城市和其地区域市场供给的物流系统,通过较长距离的交通运输系统,以物流运输为依托,加强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通过集零汇整的物流节点,构建起公、水、铁、航空联运通道。
城市内部物流网络体系是城市物资通过物流节点向城市内部用户提供服务,具有短距离交通运输技术体系功能。以物流配送为依托,加强城市经济区域内的产业基地、商品集散地和消费功能区之间的物流联系,通过化整为零的物流节点,构建地上、水域和地下的三大物流通道。
根据上述分析,城市物流网络体系要以实现城市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目标,注重物流节点的优化分布,提高各结点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理论,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信息交换和传递;,运用交通规划理论优化物流干线网,加快物资的集聚和扩散,从而提高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综合收益。为此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物流通道网络多元化。区域中心城市已建有齐备的水运、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但是需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物流的需求量,计算现有物流运输通道网络密度和运输能力,利用OD调查法(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预测网络交通量,不断优化物流通道网络规划。根据国外货运市场分析,加拿大和美国铁路货运市场份额占50%左右,而我国仅为10%,因此铁路网络运输能力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高附加值货运商品的增加,航空运输也会不断增加。当然具有规划经济效益的水运仍会占据重要位置。长距离公路运输费用会因油价上涨而上升,资源配置范围将缩短,集中在区域内部或区域附近。
物流网络节点多层次。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服务对象包含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配送中心、商户直至最终用户等多个层次,物流网络节点也相应由物流服务功能区、物流园区、仓储基地、配送中心、配送网点等多个层次节点组成,星罗棋布的末端节点之间又有众多的中转节点。应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城市物流网络节点进行规划设计,既要定性规划网络节点空间布局,加强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利用数据模型定量预测城市物流,为物流网络节点的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网络配送路径最优化。城市物流网络内部配送的最大特点是配送节点多,多数配送半径小,集中于城市内部。因此物流网络的配送规划要从全局出发,作好客户需求分析和配送网络条件分析,结合中心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规划、工业园区、商贸服务区及大型居住区规划,对物流网络节点布局和节点之间的交通干线进行优化,使物流运输网络成为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企业物流与城市物流的关联性。城市物流和企业物流客观上存在着密切的集散关系,企业输出的微观物流必须通过城市物流才能汇集成输出城市中观物流;而外部的中观物流也只有通过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再分配,到达各个企业承包。可以说,企业是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存在的条件,城市物流网络体系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的纽带,是企业通向外界的通道,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城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城市物流网络体系也是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线,以信息流协调单个主体和城市整体物流行为的协作性市场共同体。
网络服务功能综合化。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含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终端用户外等主体外,还包括结算银行、政府监管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等。物流网络体系应让各方参与者都通过物流网络获得信息和服务。因此城市物流网络体系要包含基于互联互通网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化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丰富物流网络功能,实现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畅通无阻。
二、区域综合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策略
1.作好区域中心城市物流网络整体规划。首先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瓶颈、产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等方面,这也是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城市和区域周边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业的规划目标,主要包括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企业物流成本的比重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占全社会物流服务的比重等。根据物流规划目标,结合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开展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和物流政策规划等。
2.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是开展现代物流的基础,是建设物流网络体系的核心。物流信息平台是通过对公用数据的采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配送节点及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整、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要服从物流整体规划,物流信息平台作为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核心部分,要在整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要符合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使物流网络体系的效果能够真正发挥出来。二是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涉及到组织机构设计,系统技术方案和平台功能要求等多个方面,要想一步完成是不可能的。因此,信息平台应该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
3.加快物流运输通道的建设。物流运输通道与传统货运道路有所不同,它是指连接配送中心与其它主要物流节点(包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大型交通枢纽站场等)的货运道路。物流配送通道网络就是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货运道路系统。物流配送通道网络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快速畅通的货运道路体系,保证配送中心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各结点之间的各项物流功能顺利实施,达到货畅其流的目的。
物流运输通道的建设相应地包括两个方面:总配送中心与经济辐射区域各其它城市配送结点之间的中长途配送通道;总配送中心与各城区配送中心以及各城区配送中心向终端客户配送的短途配送通道。
中长途配送通道应主要立足于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它城市之间的综合运输网络干线,因此,应当注意区域内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和建设的协调统一。短途配送通道主要依托城市干道,其实质是配送车辆的通行权和停车权的分配和保障问题。
4.加快物流配送企业的培育。合理和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离不开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的培育主要是组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企业,组建的方式主要是对现有的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实施整合改造,改造中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运输、仓储、批发类和连锁类企业等潜在的资源和网络优势,以整合、改造为主线,发展壮大一批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采取的措施包括选择现有相对具有较强实力的传统运输、仓储、批发类和连锁类企业之间采取兼并、联合、联盟、入股、控股等资产重组方式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通过增添集装箱牵引车辆、冷藏货物配送车辆、散装货物配送车辆和专门运送液态、气态、颗粒状货物的特种专用车辆,提高配送车辆中特种和专用车辆的比例,加快实现配送车辆的厢式化进程;加强配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储存、分拣、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集货配送等功能。在整合现有物流配送企业的基础上,再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逐步发展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
5.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由于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物流业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包括了交通运输、经贸、工商、税务、交通管理、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不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机制联系,彼此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共同配合,造成各种物流服务方式难以相互衔接,影响了物流整体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政府门应该站在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高度上,制定城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为各部门创造一个相互之间进行政策协调的平台,共同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的存在,各项具体的政策还需要现有的管理部门执行,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调动各管理部门的积极性,还必须根据各部门现有的管理职能,明确各自的工作分工和责任,做到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建议成立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涉及现代物流业的各个行政部门领导为成员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政府各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拟订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拟订物流中心、物流网络的规划;拟订物流产业政策;拟订专门的物流法规;指导物流业的民间或行业组织。
三、杭州市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
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2007年GDP产值4103亿元,年出口总额299.6亿元,为长三角16个城市第三位,整体经济实力雄厚。杭州又是典型的外需型城市,货物进出量之比为“七进、三出”,即运进来的货品占70%,运出去的货品占30%。巨大的消费总量为杭州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庞大市场空间。杭州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很好的地面覆盖网络,公路、水路、铁路、民航交通组成了通江达海、水陆衔接的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都决定了杭州是长三角区域的物流中心城市,发挥着区域物资的集中和转运功能。
1.现状分析。尽管杭州城市物流产业起步不晚,但与杭州市经济发展情况相比,杭州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1)物流企业规模大多数较小,物流百强企业的只有杭州一运集团和杭州八达物流两家,均为国企业改制而来,但和国内其他大型物流企业相比,物流业务类型上、资产规模上、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上都存在一定差距。
(2)物流园区过于集中。由于杭州东北部是高速公路(沪杭、杭金衢、杭宁及绕城高速)、水运(钱塘江、京杭运河)、铁路(杭州东站、艮山站)和航空港(萧山机场)的交汇处,在杭州市东北部绕城高速公路两侧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连绵的物流带,横跨下沙、江干、拱墅、余杭四个区,杭州的主要物流企业都集聚在这一物流带上。但是随着杭州市区的扩大和“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大型制造型企业向城市外延的萧山、富阳、临安和余杭郊区迁移,现有的园区分布与杭州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
2.杭州市物流网络体系规划。根据《杭州市2008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杭州运输物流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同时打造由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市级商品批发中心构成的三层次物流网络。
(1)物流园区:围绕杭州四大生产服务功能区(下沙产业技术服务区、江南高新技术服务区、钱江生产性服务区和江东工业城服务区)建设四大物流园区服务区。物流功能区布局从物流方式和发展区域两方面考虑,空港物流将以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和联邦快递落户萧山机场为契机,建成集航空物流、出口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航空物流园区,实现物流、交易、仓储、加工、运输、报关、货代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铁路物流将以南星桥货场外移为契机,建设新的铁路物流。运河物流将结合运河改造,从现有的康桥地区外移至余杭塘栖一带。物流发展重点围绕下沙、临平、江南、江东等4个区域,建设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等物流服务基地。
(2)物流配送中心。启动杭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杭州物流配送中心、杭州富日物流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依托现有物流企业,扶强扶优,建设好浙江传化物流基地、萧山大型钢材物流中心、浙江金恒德国际汽车物流广场、杭州烟草物流中心、杭州富阳口岸国际物流中心。鼓励富日、佑康、世纪联华等物流(电子商务)和连锁企业发展壮大,成为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的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3)商品批发市场。以产业升级为依托,创新交易方式,使传统市场向连锁经营、展览展示、购销代理、商品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的新型市场转变。中国杭州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杭州农产品交易中心及我市现有的部分省、市重点市场将成为近期重点扶持和转型的主体,加强和提升对市内及周边用户的服务能力。
此外,杭州市政府也在积极筹划出台政策,建设全市物流业公共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提高杭州物流业的信水平。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杭州市还积极鼓励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发展专业化、上规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升物流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虹.城市物流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宋建阳,张良卫.物流战略与规划[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健.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构建.科学出版社,2005
4.徐杰,鞠颂东.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中国流通经济,2008(01)
5.蒋长兵.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模式初探.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11)
(作者单位: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 浙江杭州 31000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