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问题研究
2009-03-18周婧
周 婧
摘 要: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议价能力却明显不足。文章探讨了这种情况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2009年国际铁矿石谈判做出展望。
关键词:定价权 铁矿石 价格谈判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62-02
国际定价权就是由谁来确定商品国际贸易的交易价格,它既包括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如何确定的问题,也涉及如何获取议价能力方面的问题。从广义上讲,定价权是一种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能力。结合我国现实而言,定价权是指:我国能够在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避免遭受重大经济利益损失;在微观上,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国际贸易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地位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有效管理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一、我国缺失铁矿石定价权的表现
1.铁矿石价格上涨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需求量日益膨胀。而自产铁矿石已无法满足我国钢铁业生产的需要,铁矿石进口量连年增加。2002年突破1亿吨,2003年,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4年,进口量更是达到2.08亿吨,占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总量的1/3,中国因此被称为“全球吸铁石”。到2007年又上升到了3.83亿吨,已接近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总量的50%,且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是用于我国的消费。
按常理,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如此惊人的购买量是中方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意味着巨大的价格影响力和控制能力,中国钢铁业应该拥有相当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权,能在其价格谈判中为自己争得有利的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铁矿石进口均价呈现的是随着我国进口量的增加而不断攀升的趋势。
此外,在协议矿价格方面,中国钢厂在国际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中,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主谈者”,虽然进入了谈判的“核心圈”,但从2003年至2008年,国际铁矿石公开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我们作为最大的买主,并没有在价格谈判中占到半点优势,这样的局面显然对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不利。
2.2008年铁矿石谈判回顾。2008年度全球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谈判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漫长、最复杂、各方博弈最激烈”的一次,基准定价机制的多个原则被打破。而在价格谈判中,更是存在着针对中国的歧视行为,其结果是将延续多年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具体细节如下:
2008年2月18日,日本钢厂新日铁宣布,该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韩国浦项制铁已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就2008财年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达成协议,其中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这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把铁矿石定价机制撕开了一个小口。
但真正的裂痕出现在2008年6月23日,宝钢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接受上述2008年度铁矿石价格协议。但是,这一价格首次没有按照惯例被澳大利亚“两拓”所接受。
“两拓”寻求“海运加价”。最终,宝钢被迫与两拓达成协议,两拓的2008年度PB粉矿、杨迪粉矿和PB块矿,将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和96.5%。
于是,亚洲市场第一次出现了两种铁矿石长协价格。铁矿石谈判多年的“价格跟随”原则被打破,并且新合同满足了力拓和必和必拓的“海运费补偿”,实际上“离岸价”原则也已经改变,虽然最终的谈判结果在名义上还保留了长期协议的条款,但铁矿石谈判的规则已经被全面修改。
随后的事实更加让人不可接受:7月中旬,必和必拓、力拓却与欧洲钢企达成铁矿石上涨71%的协议,低于亚洲价格的涨幅。到了欧洲用户那里,澳大利亚矿商竟然回过头来执行它先前不屑一顾的巴西价。自此,铁矿石谈判彻底出现了两种价格,即:“亚洲价格”和“欧洲价格”。
9月份,巴西淡水河谷突然提出要将发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钢厂铁矿石协议价格在2008年度铁矿石谈判的基础上再次上调,而且平均涨幅达到21%之多,这种“半路提价”的做法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虽然巴西最终取消了原来的提价计划,但这无疑是对年度长协价原则的一次权威性挑战。
然而,更让我们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个时代阴晴不定和瞬息万变的局面是,就在宝钢于2008年6月接受力拓铁矿石最高96.5%涨幅的涨价协议之后,在2008年度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执行还不到半年之际,市场形势开始急转而下,铁矿石现货价格在8月份蹿到了154美元/吨的最高点之后便一路下探,出现了7年以来首次低于长协价格的局面,到11月,印度现货矿与长协矿的差价最高达到70.3美元/吨。然而,我们还得依照合同去买高价的协议矿,中国钢铁业为此购进了9000万吨“高价”铁矿石。
以上的种种事实,都表明了中方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依然较弱。
二、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1.铁矿石国际市场结构分析。就外部因素而言,现行的国际定价机制和铁矿石供应方的垄断势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供给方面,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是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其中,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力拓公司这三大矿业巨头占据了世界铁矿石70%以上的海上贸易。
需求方面,目前国际市场上铁矿石的需求方主要是:中国、欧美和日韩。但是,国际市场上对铁矿石价格影响较大的主要需求国家是中国和日本。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
看似双寡头的国际铁矿石市场实则是铁矿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多年来,国际铁矿业通过大规模兼并和收购,现已形成以淡水河谷、必和必拓、以及力拓公司三分天下的格局,他们控制了全球70%以上的铁矿石生产量和贸易量。与钢铁上游矿石企业的高集中度相比,世界钢铁业的集中程度则要低得多,钢铁企业彼此之间也缺乏紧密合作,这就决定了作为买方的世界钢铁业的总体砍价能力比较弱,在国际铁矿石谈判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钢铁是资源转化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必须依赖铁矿石资源,几乎没有其他替代品,这也进一步加强了铁矿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我国钢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1)我国钢铁生产增长过快,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仅仅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钢产量还只有3000万吨,但发展到2007年,已经达到4.89亿吨的天文数字。钢产量增长过快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对于进口铁矿石的需求过于旺盛,对其依赖过深,使中国钢厂在谈判中处于下风,在供求关系偏紧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应对。
而在政府不断出台限制措施的情况下,钢铁产量依然迅速增长,其背后固然有实际需求拉动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钢铁业集中度过低。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对产业集中度的要求很高,而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钢铁企业1000多家,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钢铁年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36.6%,而在日本,前六家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高达81%,在欧盟,排名前六的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也达到74%。
产业集中度不高一方面增加了铁矿石需求中的泡沫成分,另一方面使得整个行业被过多中小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扰乱,导致钢铁行业很难在进口中形成统一的认识和集体行动,其议价能力受到极大制约。中钢协表示,目前全行业钢铁生产增速放缓,国产铁矿石大幅度增产,满足国内高炉生产增产需要后出现富余。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过量进口铁矿石,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2)我国铁矿石进口的贸易秩序混乱。在我国,有进出口权的钢厂、贸易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和自律。我国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在全世界是最多的。虽然经过几次提高门槛,仍然有近百家有进口资质的钢厂和贸易商。这些企业都想千方设百计地进口铁矿石,它们分散报价,甚至竞相抬价,大大削弱了我国钢铁企业的议价能力。此外,当前我国长期协议价下的进口量只占总进口的四成左右,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进口铁矿石是以现货方式进口的,依靠现货进口方式的主要是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钢铁企业。而现货市场价格对长期贸易谈判是有一定影响的。更糟糕的是,我国铁矿石进口的乱局会被铁矿石供应商所利用。如果现货需求量增大,价格上涨,会降低铁矿石供应商谈判的兴趣,使他们在履行长期贸易合同方面不积极,等于变相地拆了我方铁矿石谈判的台。另外,有不少通过现货交易买进铁矿石的企业,不是把铁矿石直接投入生产,而是大量囤积在港口等待升值,这种投机使得我国国内的铁矿石无法满足需求,从而造成了铁矿石供不应求的假象,令铁矿石供应巨头更加信心百倍。
(3)我国钢铁企业对国际市场利用不足。在日益严峻的铁矿石供求形势下,许多大型国际钢铁公司纷纷通过国际化经营战略,控制铁矿石资源,以实现铁矿石自给,减少铁矿石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如日本的钢铁企业就长期致力于投资全球矿山业,通过全球化布局,不仅确保了铁矿石的稳定供应,甚至成为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受益者。反观我国钢铁企业,由于总体实力弱小,中资企业在海外大规模铁矿投资项目数量仍有待提高,这无形中加深了我国钢铁业对三大矿业巨头的依赖,使得原本已处于弱势的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
三、应该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方面,从不参与铁矿石国际定价到进入国际定价体系,再到初步发挥定价影响力,我们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我们庞大的购买量相比,我们的话语权仍然不足,议价能力依然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可以预见,随着我国4万亿投资计划的施行,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对铁矿石进口的依赖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在此情况下,应该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
1.形成统一采购联盟,提高我国钢铁业的整体议价能力。2007年我国钢铁总产能高达4.89亿吨,采购力量聚合在一起能形成强大的买方势力。而目前我国铁矿石采购供应体系非常分散:进入长期合约市场的企业只有宝钢等几家大的钢铁企业,众多小钢铁企业仍然在现货市场抢夺铁矿石;一些渴望即时获利的中小贸易商也不断挤入铁矿石贸易市场,人为放大了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需求,造成贸易市场混乱和供应形势紧张,推动了铁矿石价格上涨。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团队在谈判中之所以处于下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并非代表整个中国市场,还有许多小钢铁企业仍然在现货市场上分散采购。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整顿铁矿石进口无序状态的措施,但问题仍没有根除,还应继续统一协调铁矿石进口,形成紧密的采购联盟,避免分散采购,以充分发挥“大买家”优势。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沟通作用。
2.提高钢铁业集中度,调整钢铁产业结构。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力度,遏制产能扩张。同时,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优化组合和联合兼并加速钢铁行业的整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国有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并继续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关停未达到技术标准的钢铁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另外,还要继续推动钢铁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我国出口的钢铁类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初级钢铁产品为主,利润空间有限,极易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且低附加值的钢材耗能较高,严重污染环境。所以需要政策的调控来强制“体能升级”:要重点支持高附加值钢材的生产,优化和提升钢铁产品结构,以减少铁矿石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钢铁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要重视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对国内资源的高效利用。
3.要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同时注重行动的质量。我国钢铁企业已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海外采矿行动。但整体而言,中国钢铁企业对国际资源的利用还不充分,规模较小,且行动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在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钢企“走出去”的同时,政府应积极发展与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的外交和外贸关系,加强国际战略合作,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还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评估。
4.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利用,加快建设铁矿石战略储备。一直以来,我国在铁矿石地质勘查和储备投入上相对不足,铁矿资源可采储量增长不足,导致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而事实上我国有增加铁矿资源储量的潜力。故要重视合理充分地利用国内铁矿石资源,切实加大国内勘查力度,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对整体开采进行规划设计,集约开采以避免乱采乱挖和破坏资源。而政府部门应和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加快建设铁矿石战略储备体系,以保障铁矿石供应安全,提高平抑进口铁矿石价格的能力。
5.最大限度地开发应用废钢铁资源。废钢是钢铁生产原料中铁矿石的唯一替代品。铁矿石资源是有限的,开采形势自然严峻。而废钢铁资源可以再生且自然耗损很低,利用率极高。所以,通过提高废钢利用水平,将是我国今后缓解铁矿石资源危机必不可少的一条道路。
四、2009年铁矿石谈判展望
这几年,不断上涨的铁矿石价格压得中国钢厂喘不过气来,但这种局面正悄然改变:新年度的国际铁矿石长期合同价格谈判已经正式开谈,次贷危机蔓延下的国际铁矿石谈判注定更加复杂,但更多的是对中国有利的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钢铁需求下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受此影响,世界的钢材需求量开始下降。
2.国内钢价大幅走低。2008年6月中旬以来中国钢价出现了大幅跳水,由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普遍不景气,目前钢价还没有形成真正上涨的动力。
3.中国外矿需求减弱。目前中国港口外矿库存量达7100多万吨,如果扣除港口库存量,实际流入钢厂的外矿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钢材需求下降、市场低迷,钢价跳水,必然会将压力传递到上游原材料产业,故而降低铁矿石供给方的筹码,使国际铁矿石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过去几年矿业巨头们赚得盆钵满盈的好日子已不复存在。
4.海运费持续走低。往年铁矿石协议价上涨很大程度是受海运费的推动。宝钢之所以与“两拓”达成更高的涨价协议,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海运费太高,对“两拓”进行了变相的海运费补偿。而如今海运费一路下滑,从而铁矿石的提价得不到支持。
5.协议矿价格仍略高于现货矿。以往铁矿石现货价格的快速上涨,为卖方提高协议矿价格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但目前随着海运费的持续走低,协议矿价格仍存在略高于现货矿价格的现象。直到2008年底,澳洲的长协矿价格仍然高于澳洲现货价格,但价差有所下降,同时澳洲长协矿价格也比当期印度现货矿高出许多,价差达到7%。
虽然有这些利好因素,但铁矿石巨头对中国钢铁企业的降价呼声似乎并不买账,并于2008年11月公告了减产的计划,期望通过减产等措施将铁矿石价格维持在高位,并认为中国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将会进行传导刺激对铁矿石的需求,对此,中国钢铁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面对年复一年上涨的铁矿石价格,“难以接受却要默默承受”的中国企业应该把握好这次谈判机会,为国际铁矿石价格的理性回归开一个好头,在连年吃亏的铁矿石谈判中打一个“翻身仗”。
参考文献:
1.李艺,汪寿阳.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凯,王婉.中国铁矿石进口定价权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11)
3.朱源.应对铁矿石国际价格机制的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08(08)
(作者简介:周婧,安徽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 安徽合肥 230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