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暗的心脏》中外层叙述者的属性

2009-03-18张敬品石广清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属性叙述者

张敬品 石广清

[摘要]康拉德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中使用了双重叙事框架。外层叙述者“我”的形象,常常被入冠以“不知名的”或“无名的叙述者”等。国内外学者对其内层叙述者马洛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外层第一叙述者的研究很少,许多评论家称乏为“无名的叙述者”。从叙述学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外层叙述者有自己明确的属性,而对其属性的描述又有助于我们对康拉德叙述技巧的理解。

[关键词]外层叙述者;叙述者;属性

自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被引入中国以来,评论界对其作品进行了大量的评介和研究,尤其是其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以下简称《黑》)。研究者就其创造性的叙述方法及形式技巧、道德含义、人物塑造,后殖民主义、话语权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详细入微的研究。

迄今为止,分析大部分集中在故事中的主角马洛以及他所讲的谎言、其旅程的象征意义上等。在《黑》中,马洛的叙述是故事的中心,构成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但一个被忽略或回避的问题,就是外层叙述者“我”的形象。他常常被人冠以“不知名的”或“无名的叙述者”等。

仔细研读小说文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这个外层叙述者具有多重身份,他有自己明确的属性:对读者来说,他是文本的叙述者;但对马洛的故事来说,他又是个接受者;同时。他有着自己清晰的道德属性。对外层叙述者进行全面的分析,会加深我们对康拉德叙事技巧的理解。

一、外层叙述者是牵涉在内的叙述者

康拉德在《黑》中使用了特别的双重叙事框架:首先由一个叙述者出面,对故事的文本和小说的背景进行介绍,建立一个外层框架;然后再由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进行主体部分的介绍,构成故事的中心部分——内层框架。这是康拉德对小说叙事学的贡献。

双层框架的叙述方法通过增加一个外层框架,拉大了读者与叙述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所获信息的可信性打了折扣。多数作者在努力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但康拉德的创作并不以真实直接反映现实为首要任务。相反正如他自己所讲:“直白对艺术来讲是致命的。”

双层叙述框架也出现在他此前发表的《吉姆爷》中,但两者有很大不同。在《吉姆爷》中,故事首先由一个金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他的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外,随意变换自己的叙事眼光,全方位地介绍吉姆的家庭、工作和他的过去,直到第四章才引出马洛,从第五章马洛开始讲述内层故事。

而《黑》则不同。康拉德放弃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而是选择第一人称的外层叙述者,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他的“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内”,由他引进马洛,在读者与故事之间设立一个通道。

小说一开始,首先向我们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奈利号在泰晤士河上停泊下来,等待着退潮才能扬帆出海。这时并没出现叙述者的身影。然而第二段立刻引入了外层叙述者,“泰晤士河横亘在我们面前,像一条无尽的通道……”在第三段。“我们四个充满爱戴地看着他的背影”又使得外层叙述者成为牵涉在故事之内的叙述者,他不仅承担着讲述下面故事的任务,同时也将作为故事的角色出现。另一方面。马洛的叙述已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故事的发展已经与外层叙述者密切相关,他也无法像《吉姆爷》中的叙述者那样置身事外了。

借助外层叙述者的眼睛,我们能够随时了解故事的进展情况,除此之外,我们了解到的更有许多“我”的所思和许多判断,这里的外层叙述者不仅具有“我”的现场观察能力,还可以超越“我”的局限。所以站在“我”的身后,康拉德不仅透过他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一个个色彩丰富的场景。还通过他的眼睛向读者展现其他角色的行动和心理。

二、他是文本的叙述者

外层叙述者同内层叙述者马洛不同:马洛的叙述是追忆、回顾往事的叙述,他站在现在的角度回首以往的故事而外层叙述者则是对现在正在经历的事件的叙述。由此他和马洛构成了叙述过程的内外框架。两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外层叙述者扮演着一个文本叙述者的角色,而马洛则是其中的故事叙述者。

两个“我”各司其职:外层叙述者是小说文本中最高层面的叙述人。他需要履行以下两方面的职责:首先,他介绍整个文本的结构,做好故事的铺垫,他的叙述是小说的外层框架,所以并不构成故事的主体。由他向读者建构了一个小说的背景,向读者介绍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其中的人物。其次将马洛介绍给读者,将处于框架内层的叙述者马洛推向前台,即将话语权转交给后者,然后退向后台,仔细聆听后者的故事,并随时向读者介绍故事的进程。在小说中,马洛——康拉德发明的一个成熟、阅历丰富的人一则是故事层的叙述者。作为内层框架的叙述者,他所讲述的故事才构成整部小说的中心。

由于马洛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地是故事层的叙述者,那么在他的叙述中,明显地夹杂了个人的主观好恶因素,所以,如果说马洛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马洛说了最多的谎言”,“马洛是个说谎的人”,则外层叙述者可以相对独立于故事之外,他无须满足听众之所需,从而尽可能客观地将自己的所闻所见转述给读者,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层叙述者是个忠实的叙述者。

然而,外层叙述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话语权交给马洛,而是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本叙述者的权力。随时进入马洛的叙述之中,“他停顿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他沉默了很长时间”,向我们介绍故事的进展,在不断地提醒读者他自身的存在。马洛经常公开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外层叙述者主动让位于马洛,只是插入马洛的叙述之中。他的每次出现,都标志着视角的转化,将读者拉回到现实中,并给读者以喘息和思考的时间。

三、他是马洛故事的理想听众

在马洛叙述故事时,外层叙述者自始至终是个认真聆听者。如果其他人还或多或少地发表过一些意见,那么自始至终,他没有对马洛的故事发表任何直接的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意或者认真体会故事的含义,相反,他才是惟一一个能够正面黑暗,并理解马洛故事深刻含义的听众,在小说中他扮演着马洛故事的理想听众的角色。

在马洛开始叙述故事之前,外层叙述者曾说:“我们知道在退潮到来之前,命里注定非要听马洛一段难以令人相信的经历不可。……他的这番话露出了许多讲叙事的人共同弱点,他们通常不了解听众最爱听什么。”

由此,我们似乎明白,外层叙述者与在场的其他听众一样,对马洛的故事缺少兴趣。他之所以听马洛的叙述,是为了打发时间。但随后的进展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对马洛故事感到无聊的是其他三位听众。故事中只有一个人在马洛变得非常激动时,说了一句:“平和点,马洛!”至于是谁发出的这句话,外层叙述者根本没有加以分辨。当这部关于人性堕落的故事结束后,只有董事说了一句与主题毫无关系的话,一句实在、但道德上没有任何意义的话:“我们错过了涨潮的时间。”

框架中的这群人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那批人——他们不能理解那种黑暗的力量。故事无法打动他们的原因是“黑暗的心脏”不是他们的故事,他们实际上无助于整个故

事的发展。他们虽然和外层叙述者一道陪伴马洛,但他们不是马洛的真正听众,更不是作者试图说服的听众。对于这三个人来说,马洛的故事无非是个探险故事而已。他们无法理解这个微妙的精神之旅的含义。

然而外层叙述者则不同,他已经被故事逐渐吸引,他的心理时时随着故事发展发生着变化,他的关注焦点转移到黑暗之中,也是他点出故事的主题——黑暗的心脏。他才是马洛故事的“理想听众”,亦即故事试图说服的听众。在这个框架里,他与马洛的关系就像故事中马洛同库尔茨之间的关系一样。尽管在故事开始之前,他对马洛的那个没有结论的故事的评价是错误的,但这是在聆听马洛的故事之前发生的表面的事。当马洛的故事进行到三分之一时,他感到他的道德承受了一次严重的冲击。在笼罩着这群人的那种象征性的黑暗中,马洛变得只是个声音,这情形仿佛库尔茨对于马洛来讲一样,也是个声音,一个令人不安的声音。“别人可能已经入睡,但我还在听。”此时马洛的故事对于叙述者来讲似乎是个道德启示。正如库尔茨对马洛一样,叙述者的道德进程在故事的最后一段完成。马洛旅程真正的沉重的含义已折服了外层叙述者,“远处的海面上横亘着一股乌云,这条通向世界尽头的平静的大河,在黑云笼罩的天穹下,阴沉地统治着——仿佛流进了那无限黑暗心脏的深处。”他已经真正理解了黑暗的含义。

四、外层叙述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道德属性

在整个故事中,外层叙述者始终没有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所傲的只是“忠实”、“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故事的文本结构和内层叙述者。但是无论怎样精心掩饰的叙述,都不可能在叙述中彻底消除叙述者的痕迹。

为了凸现内外叙述者之间的差别,作者使得内层的马洛经常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叙述经常被自己的评论打断。他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姑妈帮助他找工作,他感叹竟然要“靠女人帮助”,到公司面试时遇到的让他感到不安的织黑毛衣的女人,在贸易站穿着像是个奇怪的会计,“只会引起别人的不安,没有学识,也没有智慧”的经理等等。

相比之下,外层叙述者则努力表现自己的中立公允的态度,他更多的是背景的描写与人物的介绍,过程的叙述,很少这样直接评论,他自始至终没有使用一次直接引语或者间接引语来表达对马洛叙述的故事的看法。这一切给我们的判断增加了困难。但尽管外层叙述者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尽管我们无法得到有关他的直接消息,我们仍可以通过他的叙述,了解他的性格以及道德属性,清楚地把握他的心路历程,从而勾勒出他的道德形象。

从小说光与影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外层叙述者的心态变化。小说开头,最初两页中的光的形象,集中在光亮和宁静的风景上。外层叙述者的视线由近及远,再将眼光拉到近前,从古到今。描写景色时,先是从奈利号巡航艇,再伸展向远处的泰晤士河,以及远处的海面上的景色……他的观察更多集中在光明与色彩上。他的视野辽远而清澈。借助于他的视线,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和谐又宁静的事物,“蓝天碧水”、“明朗的色调”、“傍晚时分清莹静谧,水面静静地闪耀着光亮,天空更是万里无云,寥廓而又柔和异常洁净、明澈……”只有一个内心纯洁的人才会如此注意到并欣赏这样宁静的风景。

同样的情形在马洛眼里却是:“这也是地球上黑暗的地方。”这也是马洛开口的第一句话。由于关注对象的不同、思想的差异,导致两位叙述者对同样事情反应的迥异。

在对人物的介绍中,外层叙述者使用的词语也多是褒扬性的言辞:董事是位“可靠的化身”,而律师呢,则是位“德高望重”的人。这样的话语也只能出自一个善良友好的人的口中。

再从他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自由丰富:放眼泰晤士河,“我的思绪”也是触景生情,回忆起多少往事。他的描述向读者谕示的是一个内心纯洁、无辜与天真的叙述者,所以我们可以感知他是个心情轻松而又明快的人,一个乐观、成熟、善于观察、细致入微的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外层叙述者是个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他并不是个所谓的“无名”的叙述者。通过对他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马洛的故事。他的客观的描述加上马洛充满不确定性的讲述,使得读者对故事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康拉德的叙事技巧。

猜你喜欢

属性叙述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艰难的去蔽——鲁迅《风波》的叙述者及其美学风格初探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