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殖民话语

2009-03-18赵震红刘春玲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

赵震红 毛 红 刘春玲

[摘要]后殖民文学其实涵盖了“后殖民地文学”和“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学”。最为经典的英国后殖民小说应该算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本文试图通过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在文本中折射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的过程来分析其帝国意识的延续和流变,并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经典作品中塑造的“他者”形象,为帝国神话的合理性、鼓吹帝国秩序、强调服从白人殖民者的思想提供文学依据。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话语,他者

一、“后殖民主义”与“殖民话语”

“后殖民主义”一词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晚期。作为一种新兴国际文化思潮,它与后现代主义等西方主流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后殖民主义又称为后殖民批判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地位,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所谓“殖民话语”,是指大量存在于18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学术和修辞文本中控制和重构东方(或广泛意义上的非西方)的特定话语,它们把东方想象或表述成—个异样和落后的“他者”,并借助一种制度化了的知识与权力体系,为西方主宰和利用东方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道德支持。萨义德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剖析旨在颠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定见。也就是对纯知识的追求是超越政治与功利的。在他看来,这些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权力运作和技术操作之中——“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使用的语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属的文化、机构和政治氛围的制约。”在此基础上,萨义德将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引入到他的分析中来。

二、殖民话语在《黑暗的心》等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后殖民文学其实涵盖了“后殖民地文学”和“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学”。可见,后殖民文学包括了英国文学中的部分有关殖民与殖民地的作品。

最为经典的英国后殖民小说应该算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侯维瑞先生指出:吉卜林的作品中渗透大英帝国的殖民主义意识和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优越感……在同一时代的作家里,只有康拉德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帝国主义,并因此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虽然在性格气质上倾向保守,对大英帝国也不乏忠诚,但艺术家的诚实与良知常常占上风。《黑暗的心》是他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最彻底的揭露和最无情的谴责。他对殖民主义的奉行的痛恶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还有人说过,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虽然表现出对西方特别是比利时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对民族剥削和压迫的不满,但是也流露出明显的殖民主义的潜意识。其实,《黑暗的心》既有反殖民主义的一面,又有殖民主义的一面,反映了殖民主义话语。总之,该小说多方位、多角度地涉及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状况,是后殖民文学的—个典型。

另外一部引人注目的有关殖民的小说是《印度之行》。小说中,主角是代表两个对立世界的英国殖民者和殖民地印度的居民。故事是关于殖民者和当地居民的对立冲突,反映出作者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种族偏见,又不乏对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事业的同情。因此,有人认为这部小说“不仅蕴含着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此外,还有人认为《印度之行》中除了历史而客观的印度和东西互动关系中的印度形象外,还有非常隐晦的“东方学”印度的一面。这是一种另类的东方。有人认为“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当然无法完全超越他的年代,于是,非常不幸地,《印度之行》里也就留下了一些东方学的脸谱”。

小说《简·爱》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后殖民主义与英国的后殖民小说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因素。这部小说写于殖民帝国大肆扩张之时,当初强大的帝国主义意识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也就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正如有学者所言:作为宗主国的女性,勃朗特绝对没有意识到她在用罗切斯特的逻辑把伯莎·梅森关进阁楼,又从简·爱的视角把她描写成野蛮的动物时,使用的是具有压迫性的殖民主义话语。对于勃朗特来说,伯莎·梅森只是个道具,一个无足轻重的他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个他者却恰恰是来自大英帝国的女人。勃朗特这一看似随便的人物安排却流露出了她作为宗主国臣民的无法掩藏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理所当然的贬低。除了以上三部小说外,《鲁滨孙漂流记》、《名利场》、《远大前程》等众多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殖民解读的意义。我们相信,一旦拥有了后殖民主义的新型批评方法和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更多类似的后殖民小说,并对其重新解读和诠释。

三、结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扩张和衰败历史过程中,通过分析著名英国作家的作品,能了解其中帝国意识的延续和流变,这些文本中因循的帝国话语以及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白人优越的帝国意识,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这种思想的流变和不同的体现形式来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在经典文本中塑造的“他者”的形象。在帝国语境的建构中,为了证明帝国神话的合理性,作家们塑造了东方的劣等民族的形象,证明白种人认为他们赋有天生的优越性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鼓吹帝国秩序、强调服从白人殖民者的思想贯穿于英国文学中。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他者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