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
2009-03-18张杰
张 杰
[摘要]1996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是借用莎士比亚的故事框架,从一个古典与现代、异国与本土的中间地带去演绎莎士比亚,让一个古老的灵魂在今日的银幕上生发出崭新的时代意义,是虚拟现实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本文以1996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素材,从采用了明星体制、故事背景贴近现代观众、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合理地发展了原著三个方面,探究该片如何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
[关键词]莎士比亚;现代意识;突破;《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已被拍摄成许多个版本的电影,根据Kenneth s,Rothwell在他的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A Century ofFilmand Televis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中的统计,截至1998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12次搬上银幕。其中1996年由柏芝·卢尔迈恩导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一个古典与现代、异国与本土的中间地带去演绎莎士比亚,让一个古老的灵魂在银幕上生发出崭新的时代意义,已成为时代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它不但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原著,而且迎合了20世纪末美国青年观众的心理,使作品更加贴近观众,获得了极高的票房;同时这部影片在演员的选择、开场白的使用,情节安排和突出命运主题等方面严格地忠实于原著,取得了影片的预期效果,较深刻地反映了原著的主题思想。
这部《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是借用莎士比亚的故事框架,虚拟现实的一部移花接木之作。故事在虚拟的时空世界中展开:一个近乎神经质的维罗纳城,残阳斜照的凡尼隆海滩,华丽怪诞、浓妆艳抹的金色豪门,以及在此种世界中最不可能出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他们单纯而忧伤的爱情带给世人一个遥远而纯净的梦想,在烈火暗涌的现代大都会里,古典的忧郁灵魂终于和现代的年轻面孔结合在了一起。笔者试以1996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素材,来探求该片如何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现代意识的突破。
一、采用了明星体制
1996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中,采用了明星体制,启用了英俊小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美女明星克莱尔·丹尼斯饰演男女主角,突出美男靓女的体貌吸引。朱丽叶由17岁的克莱尔·丹尼斯扮演,她曾在电影《小妇人》(1994)、《恋爱编织梦》(1995)和《节日的家》(1995)中担任角色·罗密欧由22岁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他曾在《这个男孩的生命》(1993)、《致命快感》(1995)和《篮球日记》(1995)等电影中扮演角色,并因出演,
《怎么吃吉尔伯特葡萄酒》(1993)中的角色而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虽然他们的年龄比原著中的男女主人公大一些,原著中的罗密欧16岁、朱丽叶14岁,但他们是当时最“走红”的演员,赢得了极多的观众,因此该影片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导演通过观众对影片的明星欣赏与认同,进一步强化了影片内的一见钟情与人物外貌的联系。还有便是导演把原作中比喻“像鸭群中一头白鸽翩跹”,具体化为朱丽叶带着白鸽翅膀的道具跳舞。罗密欧禁不住道:我的天,我从来未见过这般美丽!是美丽,使罗密欧一见钟情。这便是导演想要在莎士比亚的框架中寻求突破体现现代意识的处理,当然也是典型的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爱情要素。这部影片成为一部典型的现代式的青春偶像片,克莱尔·丹尼斯使朱丽叶具有一种现代女性独立坚毅的自主精神,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则为罗密欧注入了现代青春少男特有的狂放不羁的敏感气质。
二、故事背景贴近现代观众
影片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世仇气氛的渲染,不但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而且还贴近了现代观众的生活。1996年版影片中,演员穿着时尚,随身佩枪,开车超速,表情烦躁,极似20世纪末美国青年的反叛形象;象征两个家族的两栋摩天大楼高高耸起,展示着世仇双方势力的强大和宿怨的根涤蒂固;通常汽车加油站的告示牌上写着
“严禁烟火”,而这里的加油站告示牌上写着“火上浇油”。这一切都足以表明维罗纳是一个病态城市,这个城市的人被积久的世仇折磨得近乎疯狂,即使亲王的命令也无法给这个城市带来安宁,必须有更大悲剧才能结束这种形势,暗示着只有牺牲两个无辜恋人的性命,才能使这个城市恢复正常,这对恋人的死是命里注定的,强调了原著的主题——命运的悲剧。尽管导演把故事安排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现代的服装却伴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显得有些不和谐,但这样的场面却迎合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青年人的审美需求,让他们觉得场面亲切、情景真实。在欣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画面的同时,也欣赏着那古老而又精美的台词。影片把目标观众设定在美国,因为当时英国的文化和时尚正处于引导世界潮流之首位,一部英国题材的影片很容易被美国观众毫无保留地接受,并引起共鸣,而且剧中这对恋人一见钟情、至死不渝的爱情、不愿卷入父辈之间的世仇憎恨等性格品质,迎合了20世纪美国青年的心理,表达了时代青年的心声。
三、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合理地发展了原著
1996年版的、影片对原著做了许多增减取舍,但它却以电影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合理地发展了原著,对原著的台词进行了取舍,对原著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删减,并安插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主题歌,生动准确的诠释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悲剧主题更加突出。影片的故事情节是按照原著的情节顺序安排的,并且使用了原著的开场白。把开场白设置成一个电视播音员的新闻播报。让带有职业微笑的女播音员,在电视中把那段台词播报出来,使观众觉得那是前一天晚上刚刚发生在街上的事,既生动逼真,又富有渲染力。尽管使用开场白不是电影的风格,却起到了很好的背景提示作用。
原著是一部舞台戏,诞生于16世纪末,它的目标读者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当时演出的条件不完善,舞台上没有变换背景的手段,每个场景的更换或新一幕的开始,都要由报幕人或剧中人物用语言提示给观众,而观众也需要先听到关于场景变化的介绍,再看到表演,才能跟上剧情的思路,这就需要有较长的介绍或说明性质的台词。这样的语言在电影里就显得多余,因为电影中场景的变换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是靠镜头变换和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电影观众依赖更多的是视觉感官。根据这一特点,影片的导演在不影响剧情连贯性的前提下,作了台词删减,使剧情更紧凑、更生动。比如第一幕第一场的开场白,原著在这里有14行台词,电影里只保留了前8行。把更多的内容给观众去在电影中寻找,再比如第三幕第一场。茂丘西奥死前的演说,他高声叫骂这两个有世仇的家族是“两个瘟疫家族”(第三幕第一场第94行)。在此导演删减了一些台词,同时把镜头拉近,聚焦在茂丘西奥的伤口上。让观众亲眼看到世仇给无辜人带来的血的代价,甚至是死亡的灾难,十分合乎莎翁的初衷。
情节的删减也使影片命运悲剧的主题更突出。影片一开始也是原剧中两大家族的街头打斗场面,但是他将打斗的地方从维罗纳的广场变为现代化的加油站,将“Addmore fuel to your fire”这个加油站的牌子用特写镜头向观众展示,表明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充满了火药味。在原剧中还有一段长的铺垫才进入打斗的局面,但影片删去了这一情节。安排两大家族的人一见面便兵戎相见,在街头开枪互相射杀。影片中出现了加油站的爆炸,街头汽车相撞,军用直升机的追捕等,这些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更能凸显暴力所具有的摧毁力。影片为了更能体现暴力。将墓地杀死派力斯情节改为罗密欧与警方的追逐战。高速的汽车,罗密欧的亡命奔跑,直升飞机的追捕,罗密欧举枪向追捕的直升机射去,这种镜头都给观众带来暴力的快感。
把历史文学名著拍摄成电影,就是以新的艺术形式保持旧名著的生命力,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罗密欧与朱丽叶》本身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充满激情的少年,分裂的家族世仇,命中注定的浪漫爱情悲剧,这些是改编电影最适合的主题。但是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是否美好精致、内容情节是否曲折动人,更在于它是否有较长的艺术生命力。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好,但毕竟诞生于16世纪,之所以莎剧在问世几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生动感人,是因为我们拥有了现代的表现手段——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是对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的一种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