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姆雷特》到《喜马拉雅王子》

2009-03-18俞建村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苯教哈姆雷特

俞建村

[摘要]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进行改编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将《哈姆雷特》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西藏文化进行移植与嫁接,并进行颠覆性创作,这倒是一件新鲜事情。中国第五代导演胡雪桦拍摄的《喜马拉雅王子》,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本文从人本恶还是人本善、西藏苯教、社会伦理和道法自然等视角,对《哈姆雷特》与中国中原文化和中国西藏文化的移植、嫁接与浸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跨文化探讨。

[关键词]人本恶;人本善;“苯教”;社会伦理;道法自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从它400多年前问世起直到本世纪的今天,阅读、观看和改编者不乏其人。无论是观众还是导演,或是其文本的读者,他们中虽然仍有许多人坚持认为《哈姆雷特》应该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然而当代戏剧舞台上的实际情形是,世界各国的编导们总是站在踌文化的视角,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着各种不同版本的解读,传达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延续着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生命。《哈姆雷特》更是如此。中国第五代导演胡雪桦拍摄的《喜马拉雅王子》,这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部浸润了中英文化和西藏文化特点的作品。虽然其构架仍是西式的,我们看到的更是中国文化理念和中国文化神韵与西方文化神秘交融的踌文化特点以及21世纪中国导演胡雪桦对《哈姆雷特》的全新解读。

一、人本恶还是人本善

以复仇为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星星点灯。有一般性的平民复仇故事,也有位级最高的王权之争。王权之争往往与篡位有关。复仇与篡位本属两个不同的命题。然而有了王权作为中介,两者似乎常常紧密相连,难以割舍。《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弟弟克劳狄斯趁哥哥老国王熟睡之时将他无情杀害,篡位当上新国王,不久还将王后据为己有。老国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受显灵之托奋起复仇。故事由此展开,哈姆雷特通过装疯、牺牲女朋友奥菲利娅等手段终于达到复仇的目的。然而复仇所带来的血腥屠杀导致了整个王朝的灭亡。个人复仇的实现让人看到的是王室成员一个个无辜者直接或间接地死在哈姆雷特的屠刀下。第一牺牲品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随后是与新国王的阴谋毫无关系的卫兵,可怜的母亲葛特露也间接成了这场复仇的牺牲品,尽管老国王一再要求不要伤害她也无济于事。新国王克劳狄斯自然也逃不脱他悲惨的命运,惨死在愤怒的哈姆雷特的屠刀下。从整个作品来看,莎士比亚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用中国的话来说,血债要用血来还,至于在讨还血债的过程中,他人可能成为牺牲品,莎士比亚是不会关心的。意欲复仇者更是不会想到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一个活生生的王朝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当然他人的生命还是会延续的,莎士比亚于是巧妙地运用福丁布拉斯来完成朝代的更替和继续。可见莎士比亚对复仇的认识是直接而明确的,他对人性的认识简单说来就是人本恶。一般说来,兄弟之间为王权而争斗,并引发相互残杀,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恶的表现。新国王克劳狄斯谋权害命,罪孽深重,死有余辜。虽然哈姆雷特有以恶治恶的权利,但是,如果一场复仇计划的实现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灭,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哈姆雷特的动机就值得研究了。而且哈姆雷特的恶意当中对克劳狄斯死后的精神折磨都考虑到了,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莎士比亚及其人物的世界观和人性观。从整个作品看来,莎士比亚通过他的人物哈姆雷特展现人性恶的观点是毫不为过的。莎士比亚人性恶的观点其实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能看到。然而如果我们来看看胡雪桦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并导演的《喜马拉雅王子》,我们可能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如果说莎士比亚是以人本恶作为《哈姆雷特》的基调的话,胡雪桦却是以人本善作为他的基本思想取向的。同样是一个复仇主题,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景象。首先他承认这个世界有恶的存在。老国王的强娶以及强娶所带来的人间悲情都是恶的表现。王子拉摩洛丹受老国王梦之托激起复仇也是恶的表现。他装疯卖傻致使女友奥菲利娅走向生命终点,他刺杀大臣心不惊、肉也不跳的场景等都是他恶的表现形式。作品中还有其他恶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导演对恶独到的处理方法。他创造了原剧当中没有的人物——狼婆。这个看似简单、类似巫婆的狼婆在这里却是胡雪桦的神来之笔。她沟通上下两界,这是我们通常的解读。然而在胡雪桦的镜头下却赋予了更多的使命。除了她的预言功能之外我们还看到她的抑恶扬善之功。老国王死不瞑目,鬼魂随时出现,一心想通过儿子实现他的复仇计划。狼婆常常跳出来,进行抑制干涉。对于为何新国王要谋杀老国王,莎士比亚没有明确交代,只是通过篡位劫色的行为来表现,它更多地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然而胡雪桦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把一个赤裸裸的人性恶变成了不得已的正当防卫。原来,王后本不应该为老国王之妻,王后真正爱的是新国王。她只是屈从于老国王的权力才嫁给他的。新国王之所以杀老国王也是被迫无奈,如果不杀他,不但他自己,连王后的生命都会有危险,这样他才不得已而为之。宫廷里少不了尔虞我诈,但胡雪桦仍然认为宫廷更有真情在,更有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忠贞。他们为了爱而付出,他们为了爱而战斗。为了爱,为了爱的结合他们在进行着宫廷中难得的正当防卫。他的观点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宫廷人性观。胡雪桦虽然也承认宫廷里有人之恶的存在,但他并不认同莎士比亚的人性观。他坚持的是人本善的中国传统观点。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虽然并不否认恶的存在。人的本性是好的。是善良的。虽然还会有复仇故事的存在。胡雪桦这个长期受着中国文化熏陶,同时也受过西式教育的学者型导演这样来处理一个外来的作品看来是不足为怪的了。

二、藏族苯教文化的浸润

《喜马拉雅王子》除了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跨文化的结合外,西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嫁接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影一开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壮阔的西藏场景。西藏的天,西藏的地,开阔的雪域高原,典型的西藏建筑,身着藏袍的人民,整个都是西藏的,无论是人文还是地理。拉摩洛丹替代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仿佛从大西洋东岸来到了雪域高原,挪威王子成了雪域王子。这一重大的转移由于导演的周到处理,恍惚让我们置身在真正的雪域高原,天衣无缝。然而,这还只是一种画面的表层复合,真正的深层次融合还在于它的文化浸润。西藏是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特别是藏民的本土教——苯教就是其中之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没有狼婆这一角色,然而在胡雪桦的《喜马拉雅王子》中,为了体现西藏的本土文化,他大胆而巧妙地设定了一个新的人物——狼婆。狼婆起到了遣送役使鬼神的重大作用。据传,在雪域高原,有一个大巫师,他宣称能通鬼神,有遣送并役使鬼神的法术。他能上祝天神,下镇鬼怪,中兴人宅。狼婆不正是藏民大巫师的翻版么!

莎士比亚的思想倾向性是明确的。他没有考虑王室的

生存问题,整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毁灭的气息。哈姆雷特在实现自己的复仇愿望时,他只考虑复仇问题。在老国王被谋杀后,新国王克劳狄斯、王后葛特露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人物无一能幸免,王室最后全部毁灭在哈姆雷特复仇的屠刀下。“是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最终让哈姆雷特选择了毁灭。这种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反对的复仇方式反映了当时的英国文化。电影作品《喜马拉雅王子》在保留了原有复仇思想的同时,对原剧进行了提升和发展。能通天界的狼婆就是其中最大的亮点。然而,最能体现苯教创世纪思想乃是新一代王子的延续。苯教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或几个巨大的卵演变而来的。人类和天神的共同始祖是什巴桑波奔赤,他头发青绿色,皮肤呈白色。苯教认为人类是这样产生的:大海曾吹来一个气泡,撞裂了一只深蓝色的卵,卵破之后跳出一个青蓝色的女人。什巴桑波奔赤给她取名叫曲坚本杰真。他们没有点头,也没有触鼻就结合并生下了野兽、牲畜和鸟类。他们低下头,互触鼻子,就结合生下了9个兄弟和9个姐妹。这九个兄弟被称为世界男神,9个姐妹被称为世界女神。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世界的延续。由于有了藏族苯教的思想基础,藏族人民是不能容忍王室垒盘毁灭的。于是胡雪桦将藏族“苯教”文化移入《喜马拉雅王子》,让一精神错乱的拉莫罗丹女友在水中产下一男婴,王室于是有了香火,生命可以延续。一个男婴的生命打破了全剧的性质,打破了西方全面的否定观、藏民悲剧观,宗教观与莎士比亚的文化观在冲突中有了新的跨文化绪合和浸润。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发出深沉的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位儒学的奠基人从哲理的角度告知人们生命是无始无终的。胡雪桦导演没法接受莎士比亚垒方位的毁灭观。于是,他镜头下的生命哲学就将中原文化和西藏的苯教文化以及西方的复仇文化进行了支配性的跨文化嫁接和融合。

三、社会伦理与道法自然

对胡雪桦思想的影响还远不止是苯教和儒教,道教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表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处理新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葛特露的关系时,没有提到他们之间的不和谐,直到哈姆雷特发现他们之间的隐情才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哈姆雷特姆其女友的关系也是正常的。只是到了哈姆雷特为实现自己复仇目的时才开始了顺势之中的逆转。然而,胡雪桦的患想视野远远超出了这种世俗的局限性。对于人类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胡导表现得更多的是其道教思想。他反对由于人们的自然性存在而力图作出伦理性解释的倾向。他总是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培养人的平等思想,并根据这种意识对伦理体系进行调整。在他的作品中,对于王子拉摩洛丹的出生,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伦理教化和社会公共规则对王子的任何指责和影响。这种崇尚自然,由自然而来的生而平等的观念最终还体现在王子出生问题上。新一代的王子在没有任何婚姻框架的前提下就出生了,代表着神圣的狼婆高举起这新一代王子,兴奋地向世人宣布,王室的血脉将继续延续下去。至此,胡雪桦向世界宣告的远不止是一个孩子的出生,他向世界宣告的是中国传统的道教理念。胡雪桦在此表达了他追求自然的本真状态,他遵循的原则是尽量随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的深刻思想。这种自然观与平等观,其实与他的整体作品的思想是一致的。对老国王的处理,对新国王的保护,狼婆的独特作用,两个女人的独特地位,追求善抑制恶的整体思想,都表达了整体的合理的自然平衡。该作品的思想空间很大,道教只是其中之一。道教对于生命孕育的基本立场保持着生命孕育的自然属性,人人都有繁衍生息的权利,人人都有生育的平等的自主权,尽管它将节欲、禁欲作为回归生命的原始之道。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有二条就是“道法自然”,另一点就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返璞归真”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人生宗旨。道教生态伦理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自然,即自然而然,而生命中心主义则是道教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至于道教生态伦理观的目的,乃是试图使自然环境免遭破坏,给人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生存空间。因此,道教非常重视“自然”状态,认为这才是万物的本真状态。故,人们应该尽量地顺着自然万物的发展过程发展。而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胡雪桦对于两个主子出生的处理,显然是其道法自然的自然结晶。

四、结语

胡雪桦的作品,笔者接触的不多。然而。一接触就深感其作品的文化意蕴深刻,思想火花闪烁不断。《喜马拉雅王子》就是典型的例证之一。《喜马拉雅王子》一改过去以恶为主线的基本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善、道法自然、古老的藏民本土教——苯教的观念移植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当中,而且它不只是故事情节的简单移植,而是以文化的移植、交流和浸润为要义。胡雪桦通过他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典型的西式作品移入中国后,使它发生了重要转变。它变成了一个符合时代要求,反映和谐命题,体现跨文化特色的作品。至此,英国的《哈姆雷特》不再只是英国的《哈姆雷特》,更是中国的《喜马拉雅王子》了。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苯教哈姆雷特
苯教音乐研究的学术前沿动态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从热巴舞蹈中剖析苯教文化遗存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
宕昌家藏苯教古藏文写本来源探析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