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当下电影受众接受心理的特点看2008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的受众策略

2009-03-18赵正阳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贺岁片受众心理

赵正阳

2008年,中国电影贺岁片仍然延续着2007年的辉煌,近期上映的贺岁片大多都是2007年贺岁档之后策划并拍摄的,从每部影片的编剧、叙事方法、视听语言等方面,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一些新的特点,具体到电影受众领域:电影生产者对受众心理以及可能影响受众接受心理因素的把握更加深入;所使用的受众策略更加现实和合理。

一、中国电影受众接受心理与电影受众策略的互动关系

对电影受众接受心理的研究由来已久,对该问题的研究常常基于两个维度,一是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落脚于本体属性,从而研究艺术传播规律,二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商品,而落脚于商品属性研究,从而研究电影的营销策略。电影受众接受心理与电影受众策略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

1.电影受众对电影的期待视野引导电影创作

电影受众在欣赏电影时都普遍存在“期待视野”,具体来说,这种“期待视野”涉及观众的既有经验,既有经验以艺术审美经验为主,但又不限于审美经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人生经验都会被充分调动,或隐或现地出现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之中。这种期待视野最终演变为对某一类影片、某一类(个)导演、某一类(个)演员的未来电影的肯定。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电影受众对电影的期待直接影响着电影艺术、电影产业的发展。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部电影,不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还是反映精神世界的,从开始着手制作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受众的检验,受众的好恶成为电影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2.电影受众的地域文化特征引导电影地域特色的形成

特定地域的受众群体比较喜欢接受与该地域主流文化相吻合的电影,特定地域的导演和编剧比较喜欢拍摄与该地域主流文化相一致的电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电影的地域文化特色。

3.电影受众的期待心理引导电影叙事方法的改良

电影受众的期待心理主要指受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其观影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电影受众的期待心理与电影受众的主观条件有关,这些主观条件包括受众在观影中所具备的全部主观因素,如生活经验、文化涵养、思想观念、性格气质以及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等。电影受众的期待心理受其自身经历及社会思潮、时代精神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并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了的期待心理又会影响受众对影片的再选择和再评价。而电影生产者在不断把握受众期待心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改进叙事策略,从而最终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上赢得主动。

4.电影受众的意识形态引导电影表现内容的选择

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包括受众的文化背景、学历层次、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等,而受众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变。电影生产者必须紧密把握特定受众群体的意识形态,选择合适的表现内容,投其所好,生产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

二、当下中国电影受众接受心理的特点

1.对电影内容的接受特点

(1)自我因素的决定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民主意识的日益强化,特别是电影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观众在选择电影时越来越主张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在对电影内容的接受上,自我因素占据了决定性地位。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粗暴的、“训话”性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抛弃,因而也变得越来越不灵验。

(2)环境因素的叠加效应(媒体、评论家、奖项,票价)。在广大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接受电影内容的同时,一些环境因素也在影响着这一进程。表现为媒体的评论,电影获得的奖项,评论家的褒贬,电影的票价、档期,影院环境等因素,也包括对于电影类型的偏好、明星演员的偏好。这些因素的互相叠加产生一种综合的合力效应。尽管这些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电影的接受。

2.对电影形式的接受特点

(1)娱乐消费和艺术追求的统一效应。高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电影观众来到影院,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电影质量是最重要的。若从这个层面上看,电影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好的商业片可以成为艺术经典,好的艺术片亦可带来商业神话,在商业化、娱乐化大潮下,中国电影受众并不是特别在意影片在娱乐消费和艺术追求上的区别,而常常是将二者统一起来考虑。对电影“艺术气息”的追求也仅仅是一些电影研究者或评论者的美好期待。

(2)电影受众的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递增效应。“同质化”是指电影受众的趋同性。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同性越来越明显:一是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受众会奔向同一部电影,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内掀起受众观看这部电影的热潮;二是一部电影往往吸引着同一职业或同一文化层次、或同一年龄段的受众群。

“异质化”是指一部影片在受众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欣赏反应,具体呈现在观影满足、理解差异诸多领域。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的这种“异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观看方式与观影效果的分离效应。观看电影的方式有多种,受众在比较经常性的观影活动中,往往会形成相对固定的观赏习惯,包括对于片种样式的选择、影院区域的选择、观看渠道的选择。不同的观影方式带给受众的观影体验是不一样的。

由于观看方式不同所引发的观影效果差异正在演变为一种受众分离效应,客观上引发了受众群体的分离。一些人不愿走进电影院,而另一些人不愿在电影院以外的地方观看电影。

三、2008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的受众策略分析

1.对受众自主选择的充分尊重策略

2008年度中国电影贺岁片更加显示了电影生产者对受众的心理关照。即使是以表现中国第一位国际巨星生平的电影《梅兰芳》,导演和编剧也注重表现主人公作为一位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这意味电影制作者正在以“平视”的而不是“俯视”的姿态、以“益友”的而不是“祖师爷”的姿态对待观众。当代观众强烈要求自己必须被允许对电影的“话语”有不同意见,并必须保证这种不同意见有足够的表达空间。2008年的贺岁片市场,观众自主选择的欲求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尊重。

这种对受众充分尊重策略的显著表现是:2008年贺岁电影生产者充分尊重了受众的信息选择权、获知权和思考权。而获知权的全面达成是思考权全面达成的前提和基础,思考权的全面达成则是获知权全面达成的必然结果和升华。二者的前提条件是:电影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全面的。在贺岁片《桃花运》中,身兼导演和编剧的马俪文设计了平行发展的四段婚恋故事,而每段婚恋故事都具有独立性、典型性和正常性,观众在欣赏和思考一段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把另外三段故事放在一起进行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过程的背后,正是一名普通受众从信息选择到获知,再到思考的一连串心理动作。徐克导演的《女人不坏》和张建亚导演的《爱情左灯右行》同样采取了这种

受众策略,不同故事之间的互为因果,不同因果之间的价值参照,恰恰反映了导演对观众自主选择的尊重。

2.对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的取舍策略

所谓“宏大叙事”,是指那种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关于人类、人生,宇宙、社会、历史等宏大事件的本质规律、永恒真理、终极价值、终极目标的话语叙事方式。日常叙事则强调“理性”,强调对群体的“终极关怀”的使命感,责任感。与以往贺岁片过于注重宏大场面的受众策略不同的是,2008年的贺岁片充分尊重了观众对日常叙事的钟情。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影片没有聚焦于所谓的“大时代”,而是锁定于一个“小人物”。和另外两部贺岁片《桃花运》和《爱情左灯右行》类似,《非诚勿扰》选择以一个介于平常与离奇之间的征婚故事,再次向观众展示了“日常叙事”的现实魅力,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时代气质。他能够与别人的宏大叙述不一样,抛弃虚情假意,拒绝高大崇高。表现普通人性,还原平民心态。这种亲切的叙事方式饱含了冯氏电影的一贯真诚态度,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了艺术作品与普通大众的心灵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取材于白领女性爱情观的《女人不坏》和《爱情左灯右行》也正是以一些“无关宏旨”的“小事”,勾勒了中国大多数百姓的生活,进而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而对日常叙事的钟情并没有刻意排斥宏大叙事的方法,在《梅兰芳》和《叶问》中。这一点被充分印证,两部影片在表现历史人物生活片段的同时,并投有忽略对时代环境的刻画,而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较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物人情,从而给日常叙事带来比较自由的挥洒空间。

3.对民族文化和情感诉求的兼顾策略

2008年中国电影贺岁片最成功的受众策略当属“对民族文化和情感诉求的兼顾”,这也是贺岁片呈现出的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在“双百”和“二为”方针的指导下,始终在寻找着一条既“讲传奇”又“布教化”,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示情感诉求的创作之路。但客观地说,效果并不理想。过于强调民族文化,则脱离大众,过于渲染情感诉求,则有悖主流文化,所以,广大电影创作者不得不游走在电影的政治性、观赏新和艺术性之间,电影受众热切地期待着民族文化和情感诉求相统一的电影作品。可喜的是,在2008年的贺岁片中,我们看到了这一趋势。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赞为“2008年最好的电影精品”的《梅兰芳》,投资超过千万美元,影片以时间为顺序,以传记式的叙事方式,以《霸王别姬》式的视听语言,通过京剧大师梅兰芳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危机:生离、死别和聚散,向观众呈现了一代名伶明净而晦涩、光华而孤独、坎坷而传奇的人生片段。“我的电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情怀,一个电影若有情怀,永远会被人记住。”陈凯歌在接受采访时,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部电影对民族文化和情感诉求的兼顾策略;“我拍《梅兰芳》不是记录他的一生,告诉观众他是谁,而是创作者和主兔的心灵碰撞。梅先生身上具有很明显的矛盾性,梨园世家,出生在胡同,社会地位很低。人们只看到他光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不堪回首的一面。他后来才成为声望很高的艺术家。他难能可贵的是做普通人的一面,淡定和从容。他的人生有好多难处,这才是生活中最真切的东西。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找寻一个曾经代表过那个时代的人物。”陈凯歌用普通的叙事、真挚的情感、老练的视听语言,诠释了一个散发着民族文化光辉的时代人物。进而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艺术回归。

同样,无论是《非诚勿扰》中过于轻松的台词设计,还是《叶问》中过于夸张的民族意识,都在倡导民族文化的同时,充分照顾了不同层次观众的情感诉求,也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最真实的价值观念。这不但是2008年中国电影贺岁片的成功,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功。

现在看来,2008年贺岁电影从创作伊始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受众的审美心理及欣赏趣味,这些影片都兼顾了整体民族文化和个体情感诉求。进而取得艺术和商业共同成功。

猜你喜欢

贺岁片受众心理
国产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电影摄影机
心理感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贺岁片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