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

2009-03-17贾丛林

计算机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问卷核心评价

贾丛林

各位资深教育界的前辈和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针对目前在台湾工程教育的学系(这边的资讯或讯息系)所做认证的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就工程做个解释,美国工程学院(Natio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的定义是:

Engineering is design under constraints。

工程师的工作是设计,包括设计组件、系统、程序等,而且是在经济、商业、社会、政治、伦理等多重层面的限制下完成设计,而设计的宗旨在提升人类生活福祉。

我们为什么要做工程认证呢?

外在因素有:

1. 社会对大学声誉有怀疑,学生交了很多学费,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学识?国家投资了很多经费,学校有没有好好地教育学生?

因此社会要求大学公开教学内容,提供给社会,使社会更清楚认识学校的作为,使就学的信息透明化。定期公开校务资料,供社会大众检视,形成对大学的舆论监督,也成为大学提升办学质量的原动力。

2.如何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学生是否已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老师是不是只是教而已?

现在大学里有些教师只教自己的专业,以自我的专业为中心,拒绝社会的脉动,不顾学生的专业养成。而大学评价偏重量化指标的做法,使得质性的教学作为与成效不被重视。

正因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进行制度改革,以下是我们的经验,供大家分享。

首先我对认证制度的来源做个简单介绍。以美国为例,有两种认证,一种是机构认证,另一种是专门领域认证。

机构认证的评价对象是整体校务,评学校,不评系。目前美国由六个区域性评价组织负责(由CHEA或USDE指导)。截止到2008年5月,美国有6814个机构和18152个学位完成认证。

专门领域认可以学院、系所、学位为认可对象,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专门从事应用工程、演算、工程、技术四大领域的学术机构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截止2007年,超过550个大学院校和2500个学程通过了ABET认证。

以台湾大专评价历史为例,在1975年,一般大学本科开始进行学门评价;1990年,针对私立大学做中程校务发展计划评价,包括经费补助,像英国的系统;1997年开始做大学整体校务综合评价,是对整个学校的评价。2004年成立台湾评价协会,其下规划高等教育评价中心,2005年开始,以学系为单位,每个学校的学习都要接受中心的评价,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全台湾所有大学各个学系作评价。

台湾大专评价大事记如图1所示。

图1 台湾大专评价大事记

和工程认证有关的是,台湾在2003年6月成立了中华工程教育学会,2004年颁布认证规范(AC2004),2005年8月开始实施学系认证,各学系自愿申请认证,认证需要6万多人民币的费用。2007年8月,研究所认证规范(AC2004+)公布实施。目前全台湾四年制工程教育相关系所71%已经完成大学部认证,80余所研究所也于2008年7月前完成研究所认证。

认证的基本精神是成果导向(outcomes-based),以前我们强调投入了多少经费、老师、场地、实验室,可是学生到大学受教育的目的是他到底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你投入多少。因此,应该以学生该获得什么能力检查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不是用数字堆砌说话。将学生表现作为教学成果的评量依据,并以促进学系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最终目标。要保证学生获得哪些品质,就要对整个课程进行控管,不是教完就算完成,而是建立课程之间的衔接。经由认证,学系建立自我管理的文化,即使没有官方的评价,自己要会有一套系统来自我管理。

过去的评价强调输入导向,重视课程及学科内涵,量化评估,结果就是合宜或不足。

而认证强调目标与成果导向,重视达成所定目标与成果的过程,是层次性的持续性评估,结果是合宜程度如何。

认证的基本要求有:

1. 学系需明订其「教育目标」

2. 须要有常设性的咨询或顾问委员会

3. 建立与实践「持续改善」的机制

4. 认证规范仅为最低要求

5. 须自行建构评量方法与表格

6. 依循认证规范,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

7. 强调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8. 须提供各课程的基本数据(syllabus)

9. 以校友表现作为反馈的参考

10. 重视产学合作

教育认证的理论模式如图2所示:

认证工作的机制如图3所示:

规划机制中要设立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系主任和咨询委员;系务发展委员会包括系主任和各学群召集教师。系务会议包括系主任和所有教师,课程委员会包括系主任和所有教师,各专业选修学程委员会由各学群老师自己规划,要培养学生各具特色。

执行机制包括教师聘任(三级三审)、课程分派和课程大纲,由课程委员会负责,教学计划和授课日志由教师自己提报,课程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收集期中教学反馈问卷和期末教学满意度问卷。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课程进行自评和反省,有利于改进和提高。

在管理与监控机制上,我们设计了教学意见回馈网站,由课程委员会主管,学生可以在上面发表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期末(毕业生、雇主)问卷调查,由课程委员会统计数据与指标,组成教学意见反映小组,班会及教师建议反映给课程委员会;期中教学反映问卷给教师提出教学建议;期末教学满意度问卷出来后,由课程委员会统计数据与指标,再反馈给教师。我校的情况是,如果学生的学分数期中考有1/2不及格,学校要采用BBS教学辅导、研究生补救辅导、小老师教学辅导等方式,对学生加以特别辅导。

记录机制是,教师所有教学资料(教学纲要、教学日志、测验数据、作品、讲义、成绩等)都要上网,教学数据保存在系统中,每班按上、中、下层次各留五份考卷作为分析依据,还包括问卷资料等。

从评价的资料准备来说,开始时订立毕业生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要确实反映出教育目标;考虑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关联性及课程与教育目标的关联性。

在学系运作上,要找到自己的愿景(宗旨),定义教育目的(objective),教育目标是学生毕业后3~5年内从事专业

图4 教育过程及教育目标与核心能力的关联性

与获得成就所需的能力,需要在学校为学生储备;成果(outcome)是学生毕业时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去设计课程,因为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达成未来的教育目标。课程还要有评量方式,让课程的执行确实符合预定要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目的。整个体系一直都在这样运作。

举例说明,铭传大学信息学院中的信息传播工程学系大学部定义的核心能力分为三部分。

1. 学生的专业知识

① 运用数学、科学以及工程知识的能力。(稳固基础)

② 组织、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分析)

③ 设计系统与组件之能力。(系统设计)

2. 学生的系统整合能力

① 规划与执行项目的能力。(规划执行)

② 跨领域团队中发挥协调整合的能力。(团队协调)

③ 整合信息网络、媒体整合与数字学习科技的能力。(科技整合)

3. 学生的社会责任

① 认识时事议题,了解信息传播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认识时事)

②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终身学习)

③ 理解专业伦理及社会责任。(社会伦理)

在这些核心能力中,在培养方面比较困难的是社会责任,因为这些能力比较抽象。在课程中融入这些核心能力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设计专业要符合社会伦理和社会经济需求,而不只是完全从专业角度去想做哪些事情。

图5是硕士班的核心能力,有些能力区别于本科生,如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

图5 硕士班核心能力

课程设计机制是,由外部和内部机制双轨做,外部机制由咨询委员会来做,内部由毕业生、雇主的问卷分析来做。整个课程设计体系如图6所示。

如信息传播工程研究所的课程架构如图7所示:

要给学生学习地图,如学生学习科技的学习地图如图8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教师提供课程的基本咨询,包括课程编号、必/选修标示、先修课程、学生对象;课程描述,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目标、课程大纲、预期成果;教学设计要考虑授课内容、教学进度、评量方式、课本与参考数据;考虑课程关联性,包括课程成果与核心能力之关联性、目标与成果评量设计;提供佐证资料,包括考卷、作业、问卷调查等。

图8 学习科技学程的学习地图

举例说明,经由课程的规划可以量化出学系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关联性,如图9所示。

图9 学系规划课程对应核心能力比例

68%的数字表明该学系认为68%的课程培养了核心能力第1项。有些核心能力不能直接培养,就利用潜在课程或活动提升,然后根据数据确定如何调整课程。

在课程成果与目标评量方面,参与的成员有学生、教师、校友、雇主、家长、校外咨询委员。评量的工具有考试、作业、实验、问卷、基础能力测验、毕业专题制作等。

教育控管机制针对不同对象,方法不尽相同,有调查问卷、考试等,如图10所示。

图10 教育控管机制

教育控管机制保证教学成果符合当初制定的目标。

毕业问卷的对象包括毕业生、系友、雇主和家长,主要是针对所学与核心能力养成做问卷,有些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在学校少学了什么东西。如果学生普遍反映某些能力学得不好,就要加强这方面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图11为某次毕业问卷的调查结果。

图11 毕业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由于课程所需要的资料量很大,因此各系基本上建立专有网站记录课程资料。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日志、作业记录、考试记录等。图12是铭传大学资讯传播工程学系工程科技教育认证网网页:

图12 铭传大学资讯传播工程学系工程科技教育认证网网页

由于工程认证与过去的评价差异很大,因此主管负责人的压力很大。他们面对很多挑战,因此需要及早与学系的“意见领袖”沟通,争取支持;先对主要人员作认证训练,再传承给系上教授;敦请“重量级”人士莅校倡导,增加教师认同感;给予外界“有形”或“无形”的认证压力,使更多的老师正视认证;及早定义各课程的教学档案及范例,以建立一致的课程规范,利于数据的汇整与分析。

另外,新学系宜尽早成立系友会利于长期追踪教学成效;要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要改善加强;对于预定达成的核心能力,要思考如何评量效能,如通过口试和上台报告培养有效的沟通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工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授信息伦理、信息法律课程培养具有道德的学生等。事实上,系主任是最辛苦的角色,需要上级各单位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反思:

1. 大学教授是不是仅仅因为擅长念书就有资格教书?(Prof. F. M. Cornford,英)。

2. 新进教师要经历从学习高手变成教学生手的过程。

3. 通过在我校教学资源中心的学习,还要让教学生手变成教学高手。

4. 史丹佛大学专门有教学与学习中心(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http://ctl.stanford.edu,培训新教师。

5. 评价结果表现越佳的单位,越能接受评价所给予的批评,对批评的反映也越「正面」,越积极地想去解决问题。

6. 系所人员都会抱怨评价作业让他们的工作量大增,但评价过后,大部分人也都肯定这段自我评价过程,确实让他们学到许多有用的信息、策略与观念,对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7. 瑞士苏黎士大学校长说:“大学如果想要拥有自主

权,就必须向外界证明自己有负责任的能力,并对大众公布信息,让外界知道学校的质量在哪里!

8. 依循四个步骤

●「做什么」(Plan)

●「如何做」(Do)

●「结果如何」(See)

●「如何改善」(Action)

我们一直依据这四个循环在做。

9. 艾文.托佛勒 (Alvin Toffler)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能读或写的人,而是那些无法学习、不放弃已学到的及不愿再学习者。

下一步,台湾的未来工程认证计划如图13所示。

1990-2005年进行大学综合评价,2006-2010年进行学习认可制,2011年以后进行品质保证制。改革的动机是透过学系认可制产生的自我改善机制,要求学系进行动态性的自我评价,随时做评价。建立随时调整与修正的自我改进品保机制。评价重点为检视学系是否已建立并落实动态的自我改善机制,而不再检视办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要求各学校一直在改变。这是我们不断改变、接受挑战的动力所在。最后以查理士·达尔文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并非是最强壮者,亦非是最具有智慧者,是最能因应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人得以存活。”

谢谢大家!

图13 台湾未来工程认证计划

猜你喜欢

问卷核心评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