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环境伦理

2009-03-17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陈 俊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生态环境

摘要: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它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131—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战略,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具有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高级文明形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和谐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为主要目标。那么,二者的内涵及关系如何?本文拟从人类文明与环境伦理的演变人手加以探讨。

一、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环境伦理的演变

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文化中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面对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所造成的环境危机,现代西方一些先行者自觉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道德反省,环境伦理思想由此产生。从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来看,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

1采猎文明与“敬畏自然”的环境伦理

从人类诞生那天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并且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主要是采集和狩猎,这一时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采猎文明时代。人类面对自然长期自卑和畏惧,因为他们还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采取了“敬畏”的态度。由此可见,与采猎文明相适应的是敬畏自然的环境伦理。

2农业文明与“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

随着农耕技术和种植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由采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开始摆脱愚昧,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历史。这就使人类由“敬畏”自然进入“依从”自然阶段。人类开始思考自然界中的各类自然现象,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质、能量是可以利用的,并且能够造福人类。例如,火的利用开始使人的生活丰富起来,热能最早由木材或木炭供给,而木材和木炭来自于大自然。正是由于大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因此,人类就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依从心理。由此可见,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是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

3工业文明与现代环境伦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也就产生了三种环境伦理,即“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

(1)经济增长发展观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经济增长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增长是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准,并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不考虑环境资源因素;大自然仅仅是满足人类利益的“工具”,人类可以对大自然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在该价值观影响下,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应运而生。其实质是:把人类看成大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大自然。该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不仅能够改造自然,更能够创造自然,这是“人类服从自然”的原始意识形态进入文明状态的一次质的飞跃,但它过分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绝对支配,无视大自然对人类的承受能力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导致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了环境危机。

(2)综合发展观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综合发展观是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迁相统一的观点。在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指导下,“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陆续出现,造成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一书中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泛的方面,应该把发展看作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重组的多维过程。”随着价值观的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由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观点。在这种综合发展观的引导下便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该理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危害环境的根源所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人类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持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者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都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认为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而且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应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利益主体多元化,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但是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自然物从客体提升为主体,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野的现实差异。此外,它还掩盖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3)可持续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做了重要补充:“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注重社会综合发展的新型发展观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便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一方面汲取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生物具有内在价值”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承认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类所特有的“能动作用”,承认人类在这个统一整体中占有的道德代理人和环境管理者的地位。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直接引发了人类的主流伦理观——单向伦理到具有生态意蕴的双向伦理的转换。然而,“可持续发展观一开始便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发展悖论: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只停留在人类自身的持续性上,所谓人类的可持续

性,归根结底不过是人类一部分的可持续性,所谓的平等隐含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国别歧视;还没有走出增长陷阱的人类,又挖掘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堂而皇之的增长陷阱——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置于无条件优先的地位。可见,可持续发展观不过是致力于追求人类的一部分的孤立发展的一元线性发展观。这就决定了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伦理观尽管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对等的”。这种环境伦理没有摆正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因而无助于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在这种环境伦理主导下,人类有时也要保护非人类存在物,承认它们的价值,“但那是为了更好地奴役它们,为了人类自身的伦理尊严,以实现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与万有存在的互动共生”

二、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所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在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全球性环境危机。而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价值目标,力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

(2)生态文明倡导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维护自然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是在遵循这一准则的前提下进行,这应当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伦理的主题。生态文明强调“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会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

三、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趋势和终极追求,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类文明形态就应当是“生态文明”。上文探讨了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那么,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是什么样的环境伦理呢?既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那么将其与环境伦理融合起来就是和谐环境伦理。因此,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就是和谐环境伦理。

1和谐环境伦理的内涵

(1)和谐环境伦理是指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为中介,进而研究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论,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为目标,并且建立在人类利益和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旨在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的总和。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环境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超出了道德层面,仅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谐环境伦理以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为研究对象,不仅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缺陷,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2)和谐环境伦理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既是从事和谐环境伦理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和谐环境伦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很多,当然也涉及人与自然的问题。通过建立和谐环境伦理,可以拓展和深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而使人类在推动社会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和谐环境伦理必须把握人类自身利益的逻辑起点,只有将“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与“保护人类自身利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和谐环境伦理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和谐环境伦理是对其他环境伦理的拓展与深化,它规定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利益关系,即通过设立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评判标准,确定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二者关系的和谐。和谐环境伦理既是一种善恶评判标准,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以善恶为尺度来衡量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行为,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进而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和谐环境伦理是人类伦理在人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领域的反映。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环境伦理也应当是人类社会伦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类伦理在自然领域的表现。和谐环境伦理的特殊性在于“使非生物生物化,将生物人格化”,赋予一切自然物同等的权利。毫无疑问,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这也是建立和谐环境伦理以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初衷。

2和谐环境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之源与理论之基

发展观是伦理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观。和谐环境伦理正是建立在全新的发展观基础之上、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由于在此之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都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即使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也是一种双向但不对称的伦理,“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可持续发展观由于自身不对称性的缺陷,不能救人类于危难,挽生态于恶化”,于是,“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作为物种领袖的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汲取大自然的生存智慧,使万有存在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因而能够为未来发展积蓄能量——至少不削弱未来发展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和谐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和谐的复合系统,将人类伦理法则和生命伦理扩展到所有自然物。可见,和谐环境伦理是一种双向对称的和谐伦理。和谐伦理认为:“文明是一个和谐不断实现并在和谐中求发展的过程;和谐发展是系统和要素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和谐发展是在整合力作用下此消彼长的结果;任何再生产——包括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和自然的再生产,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既然文明是一个不断实现和谐并在和谐中求发展的过程,而生态文明又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和谐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大自然的生存与发展智慧而不是反自然的力量,和谐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指归就是和谐与发展”。由此可见,这里的和谐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和谐环境伦理的主要范畴,因此和谐环境伦理适应了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支撑和推进,和谐环境伦理便顺应了这一要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之源与理论之基。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与环境伦理关系的历史追溯,发现历史上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应也出现了敬畏自然、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伦理。由此可见,文明形态的类型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的类型。而作为历史上人类文明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建立在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和谐环境伦理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单向不对称缺陷,也克服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虽然双向但不对称的缺陷,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人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