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述评

2009-03-17苏全有葛风涛

关键词:史料河南交通

苏全有 葛风涛

关键词:河南;近代;区域交通史;20世纪90年代中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近代变通史研究渐趋活跃,讨论关注之问题也十分广泛。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史料整理和初步拓荒;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挖掘。两个阶段并非严格分开,而是时有交叉。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研究内容集中在铁路运输方面,水路和公路研究薄弱,航空和邮电几乎无人问津,受固有研究范式影响,基础理论匮乏,研究方法单一,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等不足之处,均有待突破和完善。

中图分类号:K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91—06

交通史是一门新兴的学问,“中国传统史学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交通史的地位”。20世纪之后,交通史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并逐渐深入。治交通史的学者历经艰苦的耕耘,取得了丰饶的收获。相伴而进的是区域交通史的创立和发展。交通史的分区研究,即取某一空间范围为限定对象的交通史研究,是综合的交通史研究的基础。但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之前很少有人涉及,近年来才开始活跃。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之前,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虽说此前一些方志、资料汇编如《河南新志》等已辟有交通史的专门篇章,其实只能算是部门史范畴的一种;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性论文如杨炳廷所著《英帝国主义是怎样掠夺河南铁路权利的》等,但其重点不在交通的发展演变,而是从属于半殖民地中国所受帝国主义入侵研究,是其一部分。全面、深入、系统的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拉开帷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渐趋活跃。讨论关注的问题也十分广泛。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史料整理和初步拓荒;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挖掘。两个阶段并非严格分开,而是时有交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笔者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做系统梳理、全面展示、重点评析,以便弄清研究的现状、特点和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建议。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史料整理和初步拓荒

记载河南近代交通史的资料主要集中于河南的方志、资料汇编、统计年鉴以及经济调查之中,其他相关信息则散见于一些报章杂志。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受到了相当重视,诞生了一些重要的河南交通史专著,如由河南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河南航运史》和《河南公路运输史》固等。前者上起上古先秦,下至1987年,系统地记述了河南航运的兴衰变化。后者记叙1949年以前河南古代道路运输、近代公路运输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一些史实的记载,反映历代道路运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以及河南公路运输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起伏兴衰的发展规律。二者对近代河南交通史两个重要方面——航运史和公路运输史进行了全面阐述。另外由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河南省志》则设了铁路交通志、民用航空志、公路交通志、内河航运志和邮电志等五篇对河南交通邮电状况进行介绍,共分三卷出版。

这些专著的问世,一方面源于对史料的系统梳理与分析,同时也得益于许多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论文,既有以交通为内容而继续侧重政治史研究的,如薛毅之《道清铁路早期工人运动》⑥就是以帝国主义为了攫取铁路权和掠夺资源而投资修建的道清铁路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铁路工人的反帝斗争。也有从民俗学角度阐述河南交通特征的,娄扎根所著《中原民间交通习俗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此文从道路设施、运输方式、起程准备、行旅习惯等方面详细论述了1949年以前特别是近代以来河南交通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这种比较重视交通的文化作用的研究角度,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关注更多的还是河南交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意义,特别是对铁路运输的探讨最为集中。

交通现象往往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其经济意义尤为重要。铁路在河南近代交通运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成为河南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先行和基础部门,其对河南近代经济开发乃至当代经济发展都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袁中金著文《河南近代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对此进行了详述,并系统探讨了河南近代铁路建设的过程和特征,明确了其在河南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河南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基本特征是和河南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化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论述了作为河南近代经济先行和基础部门的铁路的性质、特点与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河南资源的掠夺,加深了河南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但也促进了河南新式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河南的市场结构,控制了全省城市和经济的地区分布,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繁荣等。而吴应觥著、郭孟良译之《发展、经济落后与衰退的现象:河南铁路运输业的引进》研究得更为深入,对铁路的经济作用进行了反思。该文考察了铁路运输、经济变迁和社会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运输方式的转换大大地改变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运输网络的变化引起了该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日常生活格局的相应变革,它在给一部分人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穷困。该文还指出大多数研究尚集中在“铁路开发了新的地区,对经济发展起了催化剂作用”即铁路进步作用的探讨,很少有人去探究其变化及消极的一面。该文随后又重点描述了在河南省内与铁路发达和不发达相联系的广泛的历史力量以及在这个不平衡社会里各个地域的制度变迁、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就使得该文对交通现象所寓含的社会经济意义的研究具有了很强的立体感。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对一些具体交通路线的整理性研究。薛毅所著《英商福公司与道清铁路》以英商福公司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一时期攫取道清铁路的投资建筑权为起点,详述了道清铁路的修建与发展历程。李国华之《新汴铁路始末》阐述了曾在中原大地上存在了8年之久的新汴铁路的修筑、经营、战争中受袭击直到最后被拆除的过程。这些方面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研究者们全面深入地讨论河南近代交通史的演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全面开展和深入挖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交通史作为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渐受到许多区域史研究者的重视。一些河南史研究专著都特别为交通的历史发展辟有篇章,进行专门的论述。如程有为、王天奖主编的《河南通史》以一定篇幅论及交通,并利用了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的成果。在其第四十章第五节“在困境

中演变的社会经济”和第四十四章第三节“商业、金融和交通运输”之下都设有交通运输专目。另外。程民生所著《河南经济简史》中也有对交通运输的描述。但这一时期具体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铁路方面,这和河南近代铁路的飞速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比较而言,这一时期安徽湖北的近代交通史研究大多集中在水运方面,也是由当地的水运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二者研究内容的重点各异,实质相同。

铁路这一近代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清代后期出现在中国,民国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使中国旧有陆路运输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铁路比畜运、水运等传统运输方式有明显的优越性,孙中山曾认为,“交通乃实业之母”,而“铁路又为交通之母”,“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河南近代铁路是19世纪末期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入转入资本输入,由沿海省区向内陆省区扩展而兴起的。因地处中原,河南历来就是交通枢纽,自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兴建铁路的必争之地,先后有两条全国性的铁路经过河南,即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此外还有英商福公司修建的道清铁路以及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新汴铁路等地方性铁路。这些铁路构成了河南近代铁路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框架,学界对河南铁路的研究基本上都没超出这个范围。

对铁路全面系统的阐述是进行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徐有礼、岁有生之《清朝末叶道清铁路》简要介绍了道清铁路的修建过程;程峰所著《道清铁路始末》不仅阐述了道清铁路的发展历程。还分析了道清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给河南当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促进了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该文给了我们交通运输不仅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而且有很强的文化作用的启示。而商伟凡之《沉沉一线穿南北——京广铁路百年记事》和君石之《京广铁路的百年巨变》则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和描述了平汉铁路在近代以来的发展演变历程。

研究者们在系统阐述铁路本身演变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与铁路相联的人物。薛世孝所著《詹天佑与道清铁路的收赎》论述了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在20世纪初同英商福公司谈判道清铁路收赎过程中坚持原则,实地勘查,精确计算,为节约国家资金,维护民族尊严所做的努力。朱从兵之《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阐述了在芦汉铁路的筹建过程中,张之洞不仅负责统领全局,而且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认为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另外,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关注到了与铁路有关的经济问题和政治事件。马陵合所著《论芦汉铁路的外债问题》国阐述了由芦汉铁路(即后来的平汉铁路)衍生的外债问题,珂影之《河南有支“平汉铁路破坏队”》@则以“平汉铁路破坏队”为线索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波澜壮阔的河南人民抗日史。

而学者们关注最多、研究最深的还是铁路的作用和影响。岁有生、张雷著文《论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英帝国主义为掠夺河南矿产资源而修筑的道清铁路不仅在客观上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河南的经济发展和民风开化,而且在促进沿线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由传统向近代变迁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张艳春《抗战前陇海铁路沿线河南段的经济变迁》详细阐述了陇海铁路修筑前后河南经济结构变迁的状况及其对沿线经济的影响。宋谦所著《铁路与郑州城市的兴起(1904—1954)》则具体研究了铁路发展和郑州城市兴起的关系,认为京汉、陇海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包括郑州在内的铁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区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加速了它们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吴宝晓之《清末华北铁路与经济变迁》、王先明和熊亚平合著的《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以及熊亚平《铁路与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的兴衰(1905—1937)》曰等文虽以华北为研究范围,但是中间包含了很多有关河南的丰富内容,从中也可以打开几扇从外部窥探河南铁路状况和地位的窗户。

除了对铁路的研究之外,这一时期的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还涉及到了城市交通和商路交通。范沛潍所著《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和张鹏伟之《清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涵盖了清末的内容,从中可以发现近代的很多交通现象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前者对作为河南省城、工商发达、文化繁荣的开封城便利的水陆交通状况进行了梳理,后者则详述了河南省内及其与外省商业的交往轨迹,并分析了中原商路的发展与贸易经济产业的相互关系和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了“市镇的形成是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的发展及其趋势归根结底受商品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制约,交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商品的流通离不开交通的作用”曾的结论。此外,一些关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控制华北地区交通的论文如王士花之《日伪华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交通统制》、张利民之《日本对华北铁路的统制》和于淑娟所著《满铁对华北交通的控制》等也为研究此期的河南交通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素材。

三、问题与对策

从以上近乎全景式的扫描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的涉及面相当广泛,一些领域研究也十分深入,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严重不平衡

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经历了较大的变革,由传统的“南船北马”方式转为以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邮电通讯等五大体系为主的近代方式,近代河南也是如此。但从以上的考察中可以看出,除了一些史料整理性著作和区域史专著外,长期以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的具体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铁路运输方面,相关论文数的比例占90%以上。相对来说,水路和公路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成果极其匮乏,航空和邮电研究更是无人问津。另外,对铁路的研究仍停留在具体线路的层面上,如对道清铁路、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等的研究就是如此。这也无可非议,关键是全面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比方说关于近代河南铁路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变迁等,迄今还没有展开研究,这些都会成为制约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全面开展的“瓶颈”。

由此看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的研究领域仍有广阔的空间,需要探讨和深化的地方还很多。具体而言,学界首先应对河南近代交通的运行和发展、现象和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具体、明晰的研究,并拿出有创造性、有说服力和有震撼力的成果,尤其应该在条件具备时写出河南近代交通史的专著。其次要拓展研究的内容,注重和深化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研究。“交通犹人身血液之循环也,循环无窒碍而身健,交通畅旺而百业兴。”交通的循环和畅通是各种交通方式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研究中只有全面考察它们的发展概况,细致分析它们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近代河南交通变迁的脉络。也只有如此,我们的交通史研究才能达到“循环无窒碍”。具体来说,近

代河南交通不仅有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也在运输流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黄河、卫河等,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加强对河南区域内这些交通方式的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它们的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此外,还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比较研究,拓宽研究的空间。如突破河南一省之地域局限,将考察的视角拓宽到周边邻近省市,从中透析近代河南交通发展的地区特色,揭示其在全国交通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同时通过深入剖析,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当代河南交通建设和当今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存在问题

理论问题是当前历史研究的软肋,理论水平和研究成果成正比。进行历史研究时,还要通过哲理的思辨和深层的分析才能使其对现实起到借鉴作用。而基础理论的匮乏,则使人们在面对一堆资料时看不出问题,也看不透问题,更说不出所以然来。交通史是交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在运用历史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交通史的时候,传统史学方法固然应该为今天的人们学习和提倡,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交通史而言,交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可资借鉴的。比方说要研究河南交通的地理分布和规划,只有历史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地理学和交通学的知识也必不可少。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

另外,在现有研究中还存在着受理论霸权——铁律和看不见的手——范式影响的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必须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理论适用的条件与范围,避免将理论教条化、公式化,将历史简约化、程式化。我们一贯认为:近代先进交通方式——铁路的引进必然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社会进步,但事实上不可一概而论。运输网络的变化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亦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既给一部分人带来物质利益,也会给另一部分人带来穷困。但很少有人探究这种消极面,从搜集到的河南交通史论文来看,只有吴应銚一文有所涉及。另外,固有范式对研究也有严重影响。形成范式的制约是无形的,它作为多种模式(包括对立模式)的共同支点,不仅引导人们去做什么、想什么,更在于引导人们不做什么、不想什么。范式在昭彰了一部分历史的同时,也淹没、遗弃了另一部分历史。形成范式的关键则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未予以正视、自然而然中渐积而成的偏见,读这种“规律性”铸就的历史容易造成某种阅读惯性和思维惰性,这样,许多习以为常的成见就渐渐隐藏于当然之中,而人们往往是不会去证伪传统范式的,只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举例来说,人们往往认为近代中国是在抵制外国入侵下发展起来的,但事实上我们也应注意到很多近代交通设施的修建和发展都离不开外资的作用。由此可见,打破一些理论铁律,也是我们在推动研究不断进步时所要担当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科学研究要符合历史的实际和学科的实际,避免陷入某种既定程式而不能自拔,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是学术突破的重中之重。对于河南近代交通史,应该首先进行微观和局部研究,然后再上升到宏观和整体研究,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同时,不应仅局限于采用单纯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还要综合吸收、借鉴和运用交通学、社会学、统计学、政策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借助实证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加强理论分析,从史料举证到逻辑思考,力求开阔研究视野,将局部和微观研究的角度做巧、取证做细,将整体和宏观研究的着眼点做远、涉及面做宽,这必将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的全面发展。

(三)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有待加强

史料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如果不搜集起大量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的研究。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历史研究本质上是实证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地去挖掘整理各种资料,弄清问题的本来面目,拓展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其实,流传于世的河南近代交通史料相当丰富,如现存的档案材料、报刊资料和回忆性质的文史资料等,数量就十分可观。再就是民国年间所编纂的各种地方志材料以及民间保存着的交通史料。内容也很广泛,比如上面提到的《河南新志》就是其中之一,这些资料对研究河南交通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由于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所需的大量史料散见于方志、文牍、奏稿、报刊和其他官私调查统计文献中,因此,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梳理,初步编印出河南近代交通史资料长编以资借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就真理的颗粒——史料而言,其创新则在于来源的多元化。陈寅恪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就河南近代交通史研究来说,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开拓史料来源的途径,而口碑史料是学界应该关注和着力的所在。从时间上而言,因距近代尚不太远,口碑史料有很大的挽救空间,但形势也很严峻,如若置而不闻、疏忽大意,又极容易与这些史料失之交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田园调查,眼光向下看,步伐向下移,走到河南各条交通设施的沿线地区,拜访群众,搜求遗迹,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将渐渐远我们而去的史料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总体看来,河南近代交通史的研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不仅研究方法需要多元,研究角度需要多样,研究内容需要拓展,研究理论需要加强,而且资料征引的范围需要扩大,认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史料的收集整理有待深入,研究队伍有待壮大,研究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等。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史料河南交通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繁忙的交通
史料二则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