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工业反哺农业路径与机制的思考

2009-03-16张支南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长效机制

张支南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型,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从几个主要指标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这就要求我国牢牢把握反哺的目标,去探求塑造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最终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 路径选择 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指出“由于我们国家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两个趋向、一个阶段”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上的升华,是指导今后“三农”工作的行动准则,这一著名论断标志着我国从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转变。本文的“工业”泛指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则涵盖“三农”;工业反哺农业,则是站在全局角度对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一种概括。

工业反哺农业的客观条件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非农产业取代农业在GDP中占主导地位。2004年,我国GDP为1365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744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约占15.2%;2005年,GDP为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约占12.5%;2006年,GDP 为2094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约占11.8%;2007年,GDP为246637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910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约占11.7%。以上数据意味着我国不仅从经济总量规模上而且从产业结构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是工农关系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农能力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体上快于GDP增长速度,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财政总收入达到21691亿元,比上年增加2800亿元;2004年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6396.47亿元,比上年增加5500亿元;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为31649.29亿元,比2004年增加5252亿元;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373.2亿元,比上年增加7724亿;2007年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比上年增加12543.83亿(计算增加值时2006年的财政收入扣除了历年拖欠的出口退税)。

城镇人口比重大幅提高,非农产业就业持续增长。根据资料本文计算出1997年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31.91%,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0.53%、41.76%、42.99%、43.90%,这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此外,1997年,我国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为49.9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这一数字分别为49.10%、46.90%、44.80%、42.62%,这表明我国就业结构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在总体就业中居于主体地位。

此外,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按年底官方汇率计算,人均GDP为2040美元。参照钱纳里的人均收入6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战略从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型。

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选择

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在于塑造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实现工农协调、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结构。对照这一目标,考虑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在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应当选择如下路径:

(一)塑造现代农民

探究“三农”问题,农民人数过多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劳动生产率过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症结。由于农业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农业产值的转换,农村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增长过缓,这就从最基础层次上制约了农民增收以及包括提高农民地位在内的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要改变“工业化国家+农民社会”的现状,就需要有步骤地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加快城镇化步伐;而要有步骤地减少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把农村庞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可促进现代观念的形成,增强农民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把传统农民塑造为现代农民。

(二)建设现代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不仅仅与农民和农业有关,也日益与整个国民经济密切相关。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良好互动、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因此,亟需加大投入,尽快改善面貌。发达国家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并无农村与城市之分,因此,在各国的财政支农支出中,看不到这些方面的项目支出。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工业反哺农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构建健全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当然,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公平和服务体系健全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没有绝对的界限之分。

(三)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进步的历史过程,是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演进过程。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应当是产业的关联度、农民的组织化以及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微观制度基础和组织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然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层次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特别是要提高经营层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做到农业有利润,农民得利益。国外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我国国情决定了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要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性决定了它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支撑度;因而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首要就是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的目标在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农协调、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结构,工业反哺农业是促使这一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决策。然而工业反哺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

(一)工业反哺农业必须要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资金反哺,更重要的是制度反哺,只有健全了制度体系,才能保障工业反哺农业战略落到实处并长期持续,现阶段最迫切的是要推进以下制度改革: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要使工业反哺农业这一政策长期稳定下来并得到有力执行,首要的工作就是破除二元体制的顽疾;而要改革二元体制,必须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关键在于消除身份差别和福利差别,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最宝贵的生产要素,最近几年,土地非农化速度过快,忽视农民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缓慢等诸多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明晰土地产权,放活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户的剩余索取权,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从而使得土地制度既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又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还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需求。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国以来,大量的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这既有政策导向的因素在里面,也有金融组织商业化的原因,而工业反哺农业呼唤更多的资本流向农村、流向农业,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二)工业反哺农业要坚持政府反哺与社会反哺结合

可以把经济社会划分成三个部门,即政府(公共部门)、企业(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各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本文把第一部门的反哺称为政府反哺,把其他两部门的反哺称为社会反哺,不同的反哺主体提供了不同的反哺供给,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反哺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政府反哺为主导,社会化反哺为补充的全方位反哺体系。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反哺主体肯定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但关键在于社会力量在政府的主导下客观上引致利他结果,即壮大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力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或者可以这样表达:要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广大农民参与的协同治理;工业反哺农业,根本的力量在于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反哺。

(三)把握政府反哺的关键

工业反哺农业必须要坚持政府反哺与社会反哺的结合,其中政府反哺居于主导地位,其具体措施就是通过支农投资、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政策向农业注入资金,履行调整工农业利益分配格局,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从宏观上看,实施政府反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综合应用各种反哺工具,平衡驾驭“多予、少取、放活”战略。“多予”是反哺的核心,“少取”是反哺的基础,“放活”是反哺的目标。在城乡、区域差距悬殊的状态下,只有“多予、少取”才能尽快缩短这种差距。但这仍然是“治标”之策,治本之策在于落实到“放活”政策上,实现反哺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实现农业在“多予、少取”的宽松环境下的自我发展。这种长效的激励机制应该贯穿于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全领域、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刘艳飞.浅谈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北京农业,2005

3.王学兴.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学刊,2007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