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诺邓 中国盐文化原生态博物馆

2009-03-16程龙刚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1期
关键词:盐井盐业民居

程龙刚

诺邓,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以北,是一个崇山峻岭环绕的非常边远偏僻的山村,即便在云南都少有人听说过。然而,正是这个偏远而沉寂多年,现在看来有些残破的山村,却有着颇为悠久和辉煌的历史文化。

诺邓是一个以盐业生产为依托的古村落。自西汉至20世纪90年代,该村居民都以经营盐业为生。村内的各种建筑,包括民居、祠堂、衙署、庙宇等,都以盐井为核心而分布。在诺邓村内,与居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建筑和资源,包括盐井、溪流,道路、作坊、集市、民居、衙署、庙宇、祠堂等,基本上保存完好。这些元素向我们展现了诺邓作为一个典型手工业类型聚落的特点,是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传统手工业村落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诺邓是一座难得的天然盐文化博物馆。

开采千年的盐井

位于村口的诺邓盐井,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尽管衣衫破旧,但有着极不平儿的历史功绩。它曾经带给诺邓无尽的繁华与荣光,缔造了诺邓曾经的辉煌岁月。过去,诺邓一般被称为“诺邓井”或“诺井”,这足见诺邓盐井之于诺邓的重要性。正如诺邓盐井一副传统对联所言:“辅天地生物气象,裕国家衣食根源。”据有关争家考证,诺邓盐井的开发始于两汉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迨至南诏时期,诺邓盐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诺邓井”的名称就产生于这一时期。樊绰《蛮书》载:“剑川有细诺邓井”,云南地方史奠基者方国瑜先生认为,细诺邓井就是今云龙诺邓井。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中央政府在云南设四个盐课提举司,其中“五井壞课提举司”的治所便在诺邓。所谓五井,即诺邓井、山计、师井、大井、顺荡井。到明代中后期,五井盐课提举司每年上缴给朝廷的盐课银高达3.8万余两。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曾一度成为滇曲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其“盐马古道”东通大理、昆明,南到保山、腾冲,西连六库、片马,北接兰坪、丽江。当时,在偏远的诺邓,商贾云集,百业兴盛,货畅其流,物尽其美,即便是许多通都人邑亦难与之媲美。“万驮盐巴丁石米,百货流通十上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就是诺邓曾经的真实写照。如今,诺邓有二三十家店铺的台梯子集市依旧,只是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不再赶集,不再喧哗热闹。进入20世纪下半叶,在工业现代化的进税中,诺邓原始的制盐工艺没能赶上时代的潮流,境遇每况愈下,直至1996年国营盐厂关闭,诺邓持续2000多年的盐业生产历史就此终结。在诺邓盐井东北方向,约一二百米的距离,便是原国营盐厂,现在已改作火腿食品厂,生产诺邓历史上用诺邓盐腌制而成的著名特产——诺邓火腿。

重重叠叠的民居

“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这个“利”,就是诺邓盐井的盐利;这个“邑”,就是以诺邓盐井为核心而布置的村落。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江苏、福建、江西、河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外籍人纷纷来到诺邓经营盐业。井在此长期居住、繁衍生息。于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民居建了起来。从诺邓盐井远望对面的村子,古朴典雅、高低错落的民居仿佛是从天上倾泄而来。正如清代云龙知州王符所言:“峰回路转,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篁密植,烟火百家,皆傍山构合,高低起伏,差错不齐。如台焉,如榭焉,一瞩而尽在眼前。”

诺邓民居不仅可以远观,而且很耐近看。跨过诺水河上的石板桥,便来到了入村古道。古道用红砂岩石铺成,蜿蜒向上,曲径通幽。抬级而上,抬头仰望,古朴雅致的民居跳入眼帘。它们像是铅华洗尽而风韵犹存的老妇,历经数百年风雨,表层剥落,墙体开裂,但仍古意盎然,飞檐高挑,雕梁画栋,尽显豪华。由于诺邓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夹皮沟”,十分狭窄而陡峭,民居建筑只能依山就势而建,层叠展开。重重叠叠、台梯相联、纵横有序是诺邓民居的一大特色。

诺邓村中的道路街巷,因山就势,纵横交错。清一色用石板铺成的道路,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沿着这古老的街巷,走进民居,其独特的形制、精美的装饰和优美的环境,令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从平面布局来看,诺邓民居基本上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台五天井”等的布局,但又非千篇一律,而是依着地势,随高就低,成台成榭,形式多样,各有千秋。这些民居非常注重装饰,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装饰主要集中在大门门头、照壁、墙面、门窗、梁柱,天花、地坪等,其种类有彩画、木雕、泥塑、石刻、砖雕等。值得一提的是,诺邓的村民十分讲究居住环境的优雅和整洁,多数人家都在天井里砌有花坛,栽上几株缅桂、丹桂、石榴、山茶、香椽等乔木花果树,有的人家还在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别开生面的布局、独具匠心的装饰和清新雅致的环境是诺邓民居的又一大特色。

威严肃穆的衙门

村子中部有一棵古榕树,村民们十分崇敬地称它“万年青”。古榕树,树径粗数围,树干高数丈,树冠笼盖近亩,在村中非常显眼,是诺邓兴衰和荣枯的历史见证者。由于古榕树所处的位置比较适中,这里便成了整个村子休闲和交流的场所。村中的老汉时常坐在古榕树下,抽着烟,或拉家常,或说古今,悠闲自得。

古榕树向西偏北不远,就是五井盐课提举司衙署的大门。“九州之贡盐为首”,盐为历代封建王朝提供巨额丰厚的财税,是各级官府重点管理的对象。1382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署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黄氏家族私宅区。清代黄氏家族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族人便将原提举司大门改造成登载本族科举功名的“题名坊”。题名坊系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进士黄绍魁所立,从基座到门楣、枋柱、匾额都用整块石头精雕细刻而成,两边砌有各种图案的“八”字墙,镂花木刻梁桂瓦顶。正上方门楣石刻“奉直大夫五井提举黄孟通”。其下匾额刻“世大夫第”,两侧石刻对联“祖德光中华,君思启甲门”。背面横匾石刻“科贡传家”。如今,这一代表诺邓巅峰时期的提举司衙署大门,虽已残破,但威严依旧,只是不免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

气势恢弘的古庙

诺邓繁荣兴盛的盐业经济创造了当地光辉灿烂的文化。据资料介绍,在诺邓北山,有一处玉皇阁庙宇建筑群,由玉皇阁、文庙、武庙和木牌坊组成,是当年诺邓各种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研究云龙县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进士家出来,继续往北,翻过约一里林荫夹道的陡坡后,抬眼望见一座高大雄奇、蔚为壮观的牌坊。这是一座精雕细刻、精美绝伦的石基木结构飞檐斗拱的建筑。牌坊坐落于须弥座上,两侧砌彩绘花墙,中间两壁均以四块方石夹柱为座,上叠鼓和如意形巨石抱柱,横额前书“腾蛟”后题“起凤”,坊顶一高两低,彩绘精雕的五层龙首斗拱逐层前伸,上则飞檐翘角,每个脊端鳌鱼弯身倒立,其精美的斗拱结构和高超的工艺技巧,不愧为“滇西第一木牌坊”。这就是孔庙的棂星门,兼为玉皇阁山门。过了此牌坊,分两路而上。一路直通文武二庙,一路斜插西北到达玉皇阁。

文庙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显得有些破落和凄凉。红土夯成的礼门在数百年风雨的侵蚀下,几近坍塌,长满蓑草,只有从门额上“江汉秋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宇,还依稀可以想见明清之际从这里走出“二进士、五举人、贡爷五十八、秀才四百零”的鼎盛文风。穿过礼门,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院子里布满了苔藓。经过一座九级台阶,由院子可直达平台,大成殿便端坐于平台上。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斗拱飞檐,庄严典雅。武庙紧挨于文庙西侧,其建筑形制和风格与文庙基本相同。

武庙往西10余米,便是宏伟壮观的玉皇阁。据史料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被誉为“五云首山”。玉皇阁大殿建在2米多高的方形台基之上,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雕花斗拱美轮美奂,叹为观止。殿前院内遍植奇花修竹,还有数百年树龄的紫薇、金桂、古梅等。大殿前尚有弥勒殿,后有静室。玉皇阁大殿的三楼楼顶藻井彩绘有各种动物、花卉和二十八星宿图案,金碧辉煌,栩栩如生。

玉皇阁庙宇建筑群,楼榭巍峨,殿阁壮观,气势雄伟,古木参天,山峦叠翠,云蒸霞蔚,置身其中,如在仙境。

猜你喜欢

盐井盐业民居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民居智库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奇趣民居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